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附属十院、一妇婴、杨浦医院及普陀人民医院(筹)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东方医院雷撼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11-21  浏览: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表彰了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同济大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附属杨浦医院和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筹)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雷撼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建校113年以来,同济大学始终坚持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砥砺奋进,各项事业发展和文明校园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连续20年获评上海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2011年起成为全国“文明单位”,2018年入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近年来,学校对照“六个好”的标准,以党建作统领,树文明新风,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引领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谱写新篇章

学校党委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主动融入上海党建工作整体格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党委把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了领导领学、干部党员必学、师生共学的理论学习机制,周二下午参加理论学习已成为全校师生的习惯。通过学习,领导班子政治站位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不但增强,莘莘学子爱国报国热情不断高涨。学校党委把落脚点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标准严要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获得中央指导组高度评价,央视《新闻联播》等中央媒体7次报道。学校通过制定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加强会前专题研究,落深落细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制定二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建工作质量标准,三大主体责任层层压实,“四责协同”机制不断完善。每年对中央巡视反馈意见进行“回头看”,制定当年深化巡视整改方案,做好“后半篇文章”。加强党建与业务的融合,2019年已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明显提升。2018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十所党建工作示范建设高校,实现校、院、支部三级党建示范“大满贯”。

通过学校抓党建示范,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加提振,师生员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热情更加高涨,学校各项事业加快推进,办学实力稳步提升。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十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3个专业获批进入国家“双万计划”,10个工科专业通过国际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7项成果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近两年新增4个上海市高峰学科,实现多点突破。2019年院士、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增幅达22%,学术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稳步提升。近两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位居全国第三,1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人文社会科学取得长足进步,2019年科研合同立项和到款经费“双过亿”。一批教师获得国际学术大奖。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成绩明显,牵头建设“国家海底长期观测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科学中心入选教育部珠峰计划首批七个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贡献同济力量。

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树立文明新风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要求,以主题海报、创意设计作品、身边人身边事主题短视频、微信朋友圈定向广告等为载体,通过“感动同济”“追求卓越奖”等各类先进选树、文明校园创建先进表彰,形成了“全场域、全时段、全媒体、全覆盖”的宣传教育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学校连续五年承办上海市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受到市文明办的高度评价。

以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师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通过 “立心铸魂”等八大行动,积极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鼓励师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价值追求,把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同济师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规划、大兴机场建设和筹备运营进度管控、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及沉管隧道关键技术、“嫦娥”探月落月避障、长三角智慧城市一体化、上海进博会馆内导航、杨浦滨江改造设计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活动中,不断贡献“同济智慧”。对口扶贫的云南省云龙县已实现脱贫摘帽,我校扶贫项目分别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和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的知识溢出效应,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19年产值约460亿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通过持续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在师生心中扎根,校园充满文明新风。同济师生每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4万多人次,数百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进博会,连续18年150多名辅导员接力甘肃定西支教。征兵工作每年都圆满完成,无偿献血人数连续4年保持上海高校第一。在本次抗击疫情中,附属医院165名医护人员英勇逆行支援武汉。专业团队争分夺秒开展致病机理、疫苗研制和干细胞治疗等研究,受到李强书记等领导高度重视。同济设计集团从小年夜开始,在60小时内完成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9800平方米应急救治用房的设计任务。身处家乡的同济学子牢记社会责任,主动投入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其中博士生马明杰的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学校后勤、保卫部门的干部职工相当长时间没有休息,按照防控要求守好门、看好人、做好事,毫无怨言。近两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郑时龄院士、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李睿、“全国优秀教师”常青、“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石建勋,“全国优秀研究生党员”李昂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以入选首批十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学校、部门、学院三个层面纵深推进的工作机制,建强十大育人体系,实施六大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一区五品六中心”品牌建设,被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介绍。

学校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人才队伍建设、资源投入上予以倾斜,2019年获批全国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主要领导参加集体备课和授课。实现所有课程“课程思政”全覆盖,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领航高校”。

学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实施“同心筑梦”“同行致远”“育才济人”“奉献济世”四大工程,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严把教职工入口关,连续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分赴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现场“浸入式”国情教育,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立志爱国报国。建好“一站式”教师服务大厅,实施“温暖工程”,切实解决教职工住房、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实际困难,使广大教师安心乐教。

学校面向未来社会需求,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人才培养新体系,打造新生院改革示范区。抓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2019级本科新生提交入党申请书比例同比增长18%。补上学生社区育人短板,全面推行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210名知名教授进驻全部22个本科生社区,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学生社区综合育人平台建设”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持续加大投入,“精准滴灌”,做好资助育人。连续三年实施“青松计划”,开展“扬帆奖”评选,毕业生赴重要领域、重点行业就业率近70%,近3年仅赴西藏就业毕业生就达16人,位居上海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双一流”建设中设立文化专项,推进文明校园创建。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和展示项目各1项,积极推进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育人。挖掘红色基因,通过排演校史剧、大师剧,制作纪录片,开设校史课程,校园红色文化之旅等多种方式,开展校史文化育人。用好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闻学堂和10余个学院学科特色文化展示馆,常年举办系列展示展览,强化文化育人。用足全媒体矩阵,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相融合,强化网络育人。疫情期间在一大会址等地开展直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近年来,每年都有作品获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在上海市“城市荣光”微电影、微视频比赛中均是唯一有作品获奖的高校。

学校积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校园中心区域机动车禁行,建设环校园健康步道,改造校园照明系统,保证学生夜间安全。积极推进“无烟校园”建设,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多次获评“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积极落实垃圾分类,2019年通过资源回收实现垃圾减量311.9吨。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中,全球排第13、亚洲第1。

学校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抓好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管理,近年未发生重大意识形态事件和舆情。高度重视安全校园建设,确保无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

校领导表示,我们将继续对照“六个好”的标准,不断提高师生文明素养,树立校园文明新风,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