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共同承办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时间:2020-09-19  浏览:

作为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主要活动之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9月15日至17日在沪举办。会议由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牵头,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商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有关部门每年在上海共同举办。本次会议包含大会和8个专题会,其中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联合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和同济大学共同承办,并由多所大学、学会、大型企业联合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任大会组委会主席,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宪忠教授任大会秘书长。

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丹麦、瑞典、奥地利等10个国家的25名海内外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其中17位院士、专家围绕轨道交通、道路交通、航空与水运交通、重大工程与装备及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热点作了主旨报告,22位院士的重要成果在国家会展中心同步展出。此外,300余位我国重点高校的领导、优秀学者以及中建、中铁、中交、中铁建、中车、上海建工、上海申通地铁、隧道股份、腾讯、广联达等企业高层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我校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李俊豪、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顾祥林主持。

方守恩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本次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的筹备情况,并代表共同承办单位,向线上和线下出席会议的院士、领导等与会人员表示衷心感谢。方守恩介绍了我校在现代交通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科研平台和重大成果。他说,近年来我校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等一批重大现代交通相关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新能源汽车研发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随后,中国工程院4位院士相继主持了专题会主旨报告,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吕西林院士主持了其中4个主旨报告。在谈到高铁建设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卢春房,日本工程院院士藤野阳三分别作了《高速磁浮发展路径思考》《更高速度轮轨高铁技术探讨》《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改造与管理——日本政府研发计划》主旨报告,对未来高铁发展提出了技术攻关方向和实施路径。在隧道建设领域,美国工程院院士艾伦·马尔介绍了“loop”隧道系统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介绍了全断面掘进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欧洲科学院院士君特·梅施克则围绕机械化隧道数字化设计与施工带来精彩报告。

新冠肺炎疫情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本次会议尤为聚焦智能交通领域。法兰西水科学院院士伊萨姆·沙鲁尔带来《新冠疫情后期,弹性与智能出行将如何发挥作用?》的报告,从替代性出行方式和智能技术方面探讨了综合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表示绿色智能技术将引领中国水路交通发展。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曽我健一则给出了用于基础设施传感的前沿技术案例。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比约恩·比吉松描述了未来交通基础设施的愿景以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发挥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团队代表、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华盛顿·尤托·欧琴从车辆工程角度带来了《智慧车列交通系统》《通过联网和自动驾驶车辆,实现融合智能交通的可持续智能城市》两个精彩报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塞缪尔·阿里亚拉特南则提出利用地下空间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傳志寰作了题为《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若干认识》的报告,从宏观建设角度阐述了交通强国建设的形势与使命、战略重点、创新关键突破点和保障措施。在介绍国际重大工程建设案例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赫伯特·芒表示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现代发展的象征,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则介绍了深中通道的关键技术与挑战,国际桥梁协会副主席蒂娜·维杰伦带来了《推动基础设施技术的边界: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1915圣纳卡莱大桥和浮桥技术》的精彩报告。

由于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次专题会采用了线上加线下的模式,10余名国内外院士通过线上方式参会。同时,本次专题会还开通了全球实时线上视频直播,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提供了远程参会的机会。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