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思政课,他们这样上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及上海市教学比赛获奖青年教师群像素描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12-27  浏览:

最近,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的一条朋友圈收获点赞无数——“学院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中取得历史性突破,刘骞获得特等奖、王谋寅获得一等奖!热泪祝贺!”不久前,该院崔欣玉、袁芃和许国艳在上海市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中也分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思政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他们扎根课堂,苦练基本功,展示着同济思政教师队伍的新形象,书写着同济思政教育的新篇章。”徐蓉这样说。

“要让学生有收获”

“同济的学生很优秀,也很实在,他觉得这门课有收获,他才会重视。” 面对来自“00”后的挑战,刘骞亮出了他的三板斧——知识性内容+学理性思考+鲜活的案例,“希望借助这种立体讲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学生的思想深处。

除了价值引领,刘骞还积极尝试通过课程训练培育同学们的学术素养。他让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他鼓励学生挖掘自身专业背后的社会意义……在他的启发和指导下,汽车学院的学生用符号社会学解读社会变迁带来的汽车广告价值取向的变化,形成了“惊艳”的报告;医学院的李同学进行了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将病情研究扩展到对病人研究,撰写的《宫颈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研究》发表在了SSCI的期刊上……

采访中,几位“青椒”不约而同提到“要让学生有收获”,对王谋寅而言,这是他作为思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思修课不是教授学生一技之长的学科,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行端正、有家国情怀、有社会担当的人,是我们的追求。

走进袁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记者一下子被震住了:下课铃已经响过一刻钟,大部分同学陆续离开了教室,座位上还有20多名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热烈讨论着。而讲台上娇小的袁芃,“淹没”在里三层外三层的学生包围圈里。传说中最难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让袁芃上得人气爆棚。

内圈有同学艰难挪出来,记者赶紧追上去。原来他们都是土木学院大三的学生,“都说这门课最难,但我最喜欢这门课。” “我觉得,它能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三观,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的。” “这门课非常有意思,学得越多,眼界越宽;眼界越宽,收获越多。”……

刘骞

王谋寅

理论+兴趣点,才有吸引力

一堂好的思政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吸引学生是关键。如何吸引?

工科生的思维比较方正,要引入社会科学实验,导入数的意义上的内容;给民族预科班学生上课,不能引起歧义,比如讲民族优惠政策……因材施教是刘骞一直坚持的理念,他也因此成为学生选课交流群里的“网红”,很多人循着交流群的推荐前来旁听他的课程,有从蒙古到同济来交流的老师、台湾交流生……课后他们与刘骞也一直保持联系,他们亲切地叫他“骞哥”。

王谋寅总是提前15分钟进教室,走到学生中间,主动和他们聊天,征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00’后自我意识很强,将理论与他们的兴趣点有机结合,课程才有吸引力,才能让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袁芃对此也深有体会。她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看学生转发的关于热点事件的各种帖文,适时在课堂上对中美贸易战、两岸关系、香港问题、无锡大桥坍塌等热点进行解读,“一方面,学生非常关注时事;另一方面,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洗脑的思潮。我们不能回避,要用理论回应学生关切,把他们的思想引到正道上来。”

找准兴趣点的基础上,王谋寅还建立起一套自己的体系。“要有主题,重点突出;要有理论,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的信息偏碎片化,欠缺系统性理论学习;要有故事,结合教学重点,适时抖‘包袱’;要有讨论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多管齐下,王谋寅的课人气极旺。

互动也是崔欣玉和许国艳所擅长的,在她们看来,与学生互动不仅可以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学生的发言和思考还可以进一步反哺教学。有趣的是,记者随机采访,有部分同学反馈,他们发言不积极,但特别愿意听同龄人的分享。

袁芃

崔欣玉

“要学一辈子”

要上好思政课,必须不断学习,是五位青椒的一致感受。

“信息时代带来思潮大爆炸,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质疑,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必须先了解它才能进行批驳。”袁芃说,每学期重做PPT课件是他们的常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明年将作为一门新开课程对全校开放。据悉,学校对此非常重视,学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是该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已经主持进行了3次集体备课。这门课程今年在社会科学实验班进行了试点开讲,作为参与该课程教学的老师之一,刘骞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新开课程与既有课程体系进行对接?他感慨道,“与学生的互动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我们可能还是要再想一些更好的办法。”

王谋寅的触动源于这次教育部的教学展示,“抽到的题目并不是我最擅长的,头一天晚上抽题,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讲,来不及好好准备,只能进行简单梳理。”关键时刻,学院党委副书记殷娣娣提供的同济“自强之星”学生案例成为他展示中的亮点,评委和其他参赛教师都表示,案例非常出彩。“这方面的积累还不够,今后要做有心人。”

除了个人钻研,学校和学院也不乏好的机制和平台。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的助课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以赛促讲、集体备课、名师讲坛……博士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的许国艳和崔欣玉,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汲取养分,快速成长为教学能手。

许国艳连续两次参加了学院教学名师李占才教授的传帮带课题组,“李老师听我们讲课,根据我们每个人的情况‘把脉开方’,大家收获都特别大。”她说,“李老师的那种感染力,我可能要学一辈子。”(魏丹)

许国艳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