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社区养老:从适老化设计到融入社区——我校学者社区养老设施设计作品参观记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11-26  浏览:

11月21日,新华社播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包括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内的应对措施,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现在很多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小区,其实也在慢慢地空心化,可供改造成为养老设施的建筑逐渐多起来,我们正在与政府一起努力。”这是从近日在同济召开的“中国建筑学会适老性建筑学术年会”上听到的学者声音。

社区适老化设计的智汇坊

“当初,我带着学生来量尺寸的时候,这里还是健身中心,我们当时还不敢说是搞养老设施设计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司马蕾老师坦言,结果,改造完成后,社区老人或独自、或被子女带着,纷纷前来登记,原因就是:这里太好啦!而且就在小区里。在七宝城市花园的智汇坊,司马蕾老师娓娓道来。年会期间,记者跟随代表实地察看了智汇坊和徐汇睦邻中心两处养老设施,感受我校学者在养老设施研究设计领域的有益探索。

智汇坊从外面看,很像一家托儿所,米色的墙深灰的窗,已经运行5年多的智汇坊外形像一只拨浪鼓,面积千余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八角形。远远地,“城花智汇坊”棕黄、绿、深绿四色小玩偶人形就在向我们招手。

智汇坊外观

在门口,萌哒哒的人形图像高高矮矮、绿绿棕棕地就对你微笑。八角形的大客厅背靠背放着两摊沙发和电视,老人们互不干扰地看电视、聊天。正看着,一位日托的老婆婆进来了,智汇坊主管小何交代了一些什么,老人缓缓走进去了。“这是一位日托的老人,子女一上班她就自己来了。”小何说。

房间里,木色的地板,平平坦坦,暖意融融;长长的鞋柜,也是木头黄,只是深浅、纹路与地板有差异而已,鞋柜下面的长条凳子,木头上垫着一层厚厚的棉状软垫,“这种格式都是按照居家来设计的。”司马说,当初万科提出“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就想在这处90年代的社区中辟出一块养老角落来。

走着听着,来到了浴室门口。小何说,老人外面进来,渐渐走渐渐热,到了水龙头、浴缸边,就到了沐浴所需的温度了,浴室很大。她说:“司马老师运用日本的养老理念,她知道老人突然遇热、冷,往往都会诱生老毛病。所以从外面进来,渐渐热,身体就没事。有位老人家里是别墅,回去又回来了,因为这里的浴室大,条件比家里好。”主管小何留学西班牙学习养老,她说西班牙养老业很发达,英国、法国老人都来。

智汇坊里的浴室

智汇坊里的客厅

走进老人活动室,电视、凳子、沙发散放在各处,隔着玻璃门窗,外面小院的竹子苍翠欲滴。活动室里,老人们正在做操,墙上挂了一副对联:智融中外评治乱,汇识古今辨昏明(刘昌中 甲午小寒 撰句并书)。电视前,十余位老人在跟着电视做保健操。

智汇坊里的健身设施

随着司马的介绍,我们看到了平时根本不会在意的适老设计:调控滑轮椅、坐式浴缸、防滑快干地板、升降床、金属扶手、木质包边的墙角、入户推拉门、姓名牌、两边都可进入厕位的推拉门、没有门锁的房间门……“老人不少记性不好,有了姓名牌子,就不会搞错了。”司马指着卧室墙上“韩义根”铭牌说。

一路走下来,我忘记了这里是养老院,有的只是家里的温馨、幼儿园的萌哒哒。“忘掉年龄是适老化设计的基本功。”司马笑着说,“我们所有材料、空间安排都采取居家、无障碍设计。地板踩上去没有‘吱吱’声,色彩也不是白的、冷的色调,而是温馨、清新的居家感。”

徐汇区南丹邻里汇印象

与智汇坊的商业化模式不同,徐汇区街道的南丹邻里汇是另一番景象。

南丹邻里汇所在的南丹小区位于徐家汇街道,具备典型的“三高两低”特征,即房屋密度高(楼层大多五六层)、人口密度高、平均年龄高、收入水平低、人均住房面积低。1994年经过虹桥路拓宽改道和棚户区改造而成的南丹小区,有着复杂的空间格局与社区关系。

邻里汇

“我们小区里的邻里汇原来是街道文化中心,2017年改建成为由三层高的A楼、一层高的B楼与两者之间的小广场合成的‘邻里汇’。”居委会的皮主任介绍,邻里汇中的“长者照护之家”有28张床位,老人可申请在此居住最多半年。

层层叠叠的翠绿、小黄椒或低垂或昂首一色的卧蚕模样,小黄花借着修长的茎恣意地张扬着美丽,那橘子也已金黄、微微黄、绿中泛黄,宣示着成熟来临……相同的是,果蔬都在大大小小的塑料壶里,壶肚子开个洞,铺好土,一排排码好,瓶子菜园就好了。因了菜园,小广场的入口变得五彩斑斓起来,辣椒、油麦菜、芹菜、柑橘、黄金菊、多肉一丛赛着一丛长。

邻里汇的“瓶子菜园”

走进一楼,迎面就是阅览室,头发花白、面容恬静的老人或翻报纸、或看杂志,颇有羲皇上人时之图景。这不,在菜园里见到的老者又在一楼见到了,她脸长而削,但满满地都是灿烂。“这里好,热闹、有人说话,活动多,家里没意思。”长脸阿婆一开腔,屋里的老人纷纷续上:“收割的菜送给小区里的长者”“大家都是志愿者,都愿意到这里”。皮主任说:“这里的午饭10元钱,抢手,因为营养、干净。一开始居民不愿意,后来都来了。”皮主任一脸的朝气,根本看不出快60的人了。

邻里汇读报的老人

“这里像一栋度假的别墅,热闹”“喜欢瑜伽课”“一句‘阿公、阿婆’,很开心”“聊百家事,续百家情”“老年人的手机微信课好”“这里居民真热情”“我们老人在邻里汇越活越年轻”……留言墙上,花花绿绿的纸片上,居民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邻里汇的墙贴

“我已经来了74次了,有时一待就是一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姚栋老师说,我们有意模糊“养老”概念,让它向小区开放,所以在一楼安排了健身房(5元一次,50元一个月),年轻人、老外都喜欢这里;戏剧(淮剧)排练房(教授交谊舞、拳操、喜剧班、书画等)、南丹淮剧沙龙,票友很多;摆满六边形桌子的活动室。在活动室,我们好奇地打开一扇墙——一种从屋顶到地板的“照壁”,结果看见精彩的“洞天”:投影仪、灶台、水池。原来这里可以秒变成烘焙教室、舞蹈房、放映室、沙龙。

看电视的老人

姚栋说,我们在二楼安排了文化阅览室、智慧健康小屋、汇心屋(谈心说事,居民尤其喜欢)、宝宝乐教室(街道组织,0-3岁宝宝在这里上课、玩耍);三楼则是28张床位的“长者照护之家”和可容纳20位老年人的日间照料中心。“这里阳光好,躺在沙发上,一天可晒好几个小时的太阳。”皮主任说,后来发现有位老人会弹琴,我们专门添置了这架电子琴。

邻里汇的“汇心屋”

在B楼,一进门就看见六七位老人在厅里热闹地说话,见到皮主任,98岁老者缓缓站起来。大家纷纷上前和她说话:“真好!”“我们有福气啦!”往里走,体质监测站、慈善超市、乒乓球室,你能想到的,社区都安排好了。

邻里汇,正在与人聊天的老人

趋势:通过设计让养老设施融入社区

在智汇坊,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桌边吃水果汤,家里人送来的。上前,发现里面有苹果、梨等,汤水一起,估计是熬成的。小何说,这是小区里的好处,离家里近,好吃的几分钟就送来了。

司马蕾在日本从事老年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并完成博士论文。她认为,随着老龄化浪潮的到来,很多城市小区的空心化也如影随形。因此,日本的“小规模多功能”型设施的建设为养老设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和业主一起走访了上海万科的几个小区之后选了城市花园小区,比照日本的“居住、日托、上门服务”三大主要功能进行改造设计。

司马介绍,2013年前后,我国的养老设施大都还在追求选择郊区建设大型设施的阶段,动辄几百张床,很像医疗机构。智汇坊的这种小型多功能设施当年是第一个,加上居家化的风格和细节设计较周到,所以对比强烈,参观者众。慢慢地,政府也觉得这种模式好,很快就在全国推广了开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自下而上的努力很快就被注意到并成倍地放大了。

姚栋介绍,社区型的养老设施,传统的就是“托老所”类的老年日间照护中心;另外有社区支持服务型的,比如老年食堂;也有托养类的,也就是接收入住的小型养老院。综合型就是把这些功能合多为一, 成为“社区嵌入式”综合设施,比如邻里汇。它是通过嵌入然后融入社区,这种养老设施很受欢迎。

姚栋说,社区养老服务已经替代养老机构成为了老龄化服务的核心工作,帮助大多数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度过健康的晚年。这是国际通行,也受到上海老年人欢迎的“原居安老(Ageing in Place)”。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旧城改造和社区更新的一部分。复合多种功能、面向全龄服务的设施建设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和照料需求,更培育了全体社区居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治热情,为共建共治共享全龄宜居社区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蕾告诉记者,泰康养老社区走的是纯商业化道路,比照的是美国的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主要是面向健康的、经济比较宽裕的老年人的一种类住宅型养老产品,基本都是市场化运营的。我们这种社区养老设施属于政府托底(提供补贴)、市场化运营模式。习总书记强调上海要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大胆探索,这种社区型养老设施的深耕细作应该属于其中一种。

论坛上,同济从事养老设施设计研究的学者周慧敏、李斌、于一凡等纷纷表示,社区设施适老化改造是一条好路子,可复制可推广性强。养老设施融入社区,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前景广阔,我们能够参与其中,很幸运。他们表示,同济有随着国家需要整合新专业的优良传统,日本东京大学就是在老龄化背景下设置老年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同济本来就是综合大学,学科设置全面,东京大学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司马介绍,武汉青山一处(武钢)居民区,面积只有五六百平米,团队较好地把设施“融入社区”。养老设施在小区近街面处,面向小区的一面开了一个较大的食堂,结果社区居民纷纷前来吃饭,因为这里的饭价格便宜、干净、营养齐全。(撰文/程国政 摄影/武毅翔)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