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关键技术司司长Herbert Zeisel博士率代表团一行12人访问同济大学。此次来访正值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署四十周年之际,旨在深入了解我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对德合作情况。副校长吴志强在逸夫楼会见了代表团,相关部门代表陪同会见。

吴志强对Zeisel一行表示欢迎,并感谢德国联邦教研部长期以来对我校对德合作工作的支持。尤感到欣慰的是,由我校中德学院、机械学院、汽车学院、电信学院组成的教授团队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教授团队,共同牵头开展的联合科研项目“I4TP”(Industry 4.0 Turnkey Platform)获得了科技部及德国联邦教研部的共同支持。
Zeisel表示,很高兴看到同济大学在中德科技合作中的活跃表现。他十分赞赏“I4TP”的合作模式,不仅有中德两国高校的参与,也联合了中德两国企业界的的力量,产学研高度结合,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协同创新理念。他希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把项目落到实处,推进现实工业的发展。
3月2日上午,Zeisel一行参加了“I4TP”项目的启动会。2015年4月在双方校领导的共同倡议下,同济大学和KIT组织了跨学科5+5教授团队,开展智能制造/工业4.0的科技合作。经过两年的筹划准备,项目已成功获得立项。“I4TP”项目是中德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合作框架下的首个启动的科技合作项目。中德双方制造领域的著名企业如沈阳机床集团、中科博威和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经济技术研究所,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舍弗勒集团、雄克公司、通快公司等合作参与科研。会上,双方教授团队及企业合作伙伴介绍了项目的目标、预期成果、工作计划及合作模式等,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参与各方对项目的前景及合作表示了信心与期待。德方组织了近30人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I4TP”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共同建设“可重构智能生产系统的构建、参考实施与验证平台”,建立一个由软件支持和模型驱动的工厂自动化平台,集成客户顾问服务并用于迅捷生成关键制造环节的生产系统方案及投产验证。采取由科研单位牵头,中德双方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的“2+2”模式,组建了“中德智能制造交钥匙工程联合体”。中德双方以先进制造中心(AMTC)为平台,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参加单位,即在部件、整机设备和生产系统等层面设计定义统一的接口标准;集成产品开发—生产系统咨询;建立验证与认证测试环境和流程;设计合作信任模式、交钥匙工程生产系统的方案及商业模式配置生成、国际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与使用模式;在相关使能工具箱研发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研究成果集成在 AMTC 实验认证平台上进行示范。通过项目的实施达成以下预期成果:建成“可重构智能生产系统的构建、参考实施与验证平台”,研发生产系统交钥匙工程的若干关键技术并提供示范;在现有“2+2”模式基础上,巩固加强并扩充“中德智能制造交钥匙工程联合体”,建立中德科技合作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