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8成果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1-09  浏览: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8项科研成果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完成的5项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获奖数(含专用项目)位居全国高校第四。  

212303642833632335

261263961970945994

588629690971378147

  “这说明同济大学近年来在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做出的一些改革与探索,其成效已经逐渐显现。”副校长顾祥林说。
      顾祥林表示,近年来,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同济大学遵循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规律,在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对学校的科技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同济教师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同时表示,这些项目之所以能获国家科技奖,还来自于长期的坚持不懈和持续的积淀,是一个个科研团队多学科融合攻关、协同创新研究的结晶。
      数十年的埋首躬耕,结出这枚原创理论硕果。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本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仅1项)。工程结构抗灾的可靠性设计,是保障重大工程安全的基础。历经20余年努力,项目团队研究发现了工程系统中的随机性传播规律,完整建立了工程随机系统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为理解与研究随机系统的物理本质与演化规律提供了科学基础。基于这一理论,建立了结构抗灾可靠度的统一分析方法,并在动力作用与随机源识别、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模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和系列研究进展,为重大工程结构的动力灾变分析和抗灾可靠性设计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理论成果不仅直接支撑重大土木工程建设,还被国内外研究机构在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和船舶工程等多个其他领域实质性加以应用,充分展现了基础理论研究的魅力和广泛价值。2014年,李杰教授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颁发的Freudenthal奖章,成为该奖设立40年来首位获奖的亚洲学者。
      为嫦娥工程、测绘卫星等航天重大工程提供精准的遥感空间信息支撑,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教授主持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此次上海所获的唯一一等奖。遥感获取的地理空间信息在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其应用的成效。比如,深空科学探测着陆避障等,需要精准的遥感空间信息的支持;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平台稳定度及监测补偿,直接关系到高分辨率测绘卫星的测图精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历时近10年密切合作、共同攻关,在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领域获突破。成果已经成功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卫星、载人航天等航天工程以及国土资源调查等重大工程。
      “双十一”购物是一件愉悦的事,而对阿里巴巴的支付体系来说,则是一场“抗洪”运动。每秒完成数万笔成交,同时还需对每笔交易进行风险判别,而传统以身份认证为核心的防御技术已难以应对,亟需对在线支付交易进行精准判定和瞬时辨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蒋昌俊教授研发团队数年前就已攻克了大规模、高并发、强实时交易支付风控平台的若干关键难题,并通过与支付宝的合作,进一步研制了大规模分布式的交易支付风险实时防控平台与专用设备。“网络交易支付系统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地面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地下设施纵横交错,在城市如此高密集地区能成功实现大规模、集群化的地下空间建造,有同济教授研发的关键技术为其保驾护航。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第一次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题的国家级科技成果,也是高校与企业强强联合科技攻关的结晶。已成功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印度等130余项重大工程中,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同济“75后”教授开始担大梁。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何斌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型风电水电机组低频故障诊断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也是此次上海获奖项目中最年轻的项目第一完成人。我国水电、风电等洁净能源的大型机组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但极易诱发低频机械故障,造成重大破坏。由于其故障诊断极为困难,迫切需要自主开发低频检测与诊断技术。项目组自主研发的检测技术和系统在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酒泉风电等大型水电风电企业应用,保障了大型机组的安全,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的三项成果也获得本年度科学技术奖。一项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凌建明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滨海地区粉细砂路基修筑与长期性能保障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两项专用项目成果,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教授分别为第二和第三完成人。
      此外,曾长期担任我校中德学院教授的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维尔纳·胡芬巴赫(Werner Hufenbach)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相关视频新闻报道链接:http://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699&action=video&id=895&t=show

68244662397043816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