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系列报道之一:创新之花竞绽放——透视土木工程学院工程教育之路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9-12-04 浏览:
这是一件公认的学子创新之作,为我国大型公共建筑提供了一种大承载力、大长度的新型抗震耗能构件。由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郭小康同学负责的《大承载力抗震耗能屈曲约束支撑》项目,刚刚摘得今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博专项比赛的特等奖。
这又是一份至高的荣誉:“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又一次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而这已是此奖第三次花落土木工程学院。
始终以培育国之栋梁为己任,始终紧贴国家建设需求,始终立于中国土木工程教育改革的潮头,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十年奏响三部曲,踏出一条工程教育新路,将一批批土木青年才俊源源不断地送往祖国建设的主战场!
厚实基础,备足发展后劲
“你是什么专业方向的?”对于土木学院大二学生姚振宇来说,还要在一年多后才能给出明确回答。从入学起,“土木工程大类”基础平台的课程要一直持续5个学期。
这一“大土木”的新型培养,源于十年前的一次大胆革新。
“以前土建专业分得过细,基础课程无法拓展,导致学生专业面很窄,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面向21世纪土建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的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沈祖炎教授告诉记者,专业拓宽方案很快提交,将原有的土木行业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等专业统一确定为“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一整套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也随后一一出台,并率先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教改试点。
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济培养模式,一时间在全国土木类院校中激起热烈反响,引来纷纷借鉴效仿。“同济大学真正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土木工程界评价道。
土木学院2008届毕业生杨和平,现已是西南市政设计院的一名结构工程师,一年来参与了都江堰永久性安置房、成都大学宿舍楼等一批灾后重建项目。而今谈起大学四年的学习,他颇有感触:“我们做土木工程的,要去跟各个专业相配合,面学得广一些、基础抓得牢一些,对实际工作确实有很大帮助。”
在副校长陈以一教授看来,“基础性”至关重要,“我们要培养的是优秀的土木工程师,而不是手艺熟练的工匠。只有先把基础打牢拓宽了,学生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才会有创新的可能!”
实践沃土,催生自主创新
王佳玉同学的《多高层结构跷动减震技术振动台试验研究》,相继获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我最喜爱的项目”、首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特等奖;刘立宇的《千米级外锚斜拉桥模型试验研究》,在上海市首届大学生创新论坛上入选“我印象最深的十佳”;周正正的《截流分离雨水净化装置》获首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而这一枝枝竞相绽放的创新之花,正是植根于土木工程学院肥沃的实践土壤。
5000平米的本科教学实验平台,集演示实验、设计实验、综合实验等于一体,让外校考入的研究生由衷羡慕,时常前来旁听。“这里有很多实物,通过自己亲手实验,书本上原来一些模糊的概念就变得清晰多了。”硕士生小彭说。
走进占据土木大楼一层楼面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大学生自主设计的创新作品:纸板桥、木塔吊、风力发电机塔架……在这里,校级赛、华东赛、全国赛接连开锣,数百名学子同场实战,场面蔚为壮观。这里,是土木学子们实践创新的大舞台。兴趣驱动、自主立项、自主研究,每年学院有超过70%大学生承担国家、上海市、校级百余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本科阶段就能有幸得到科研的训练。
政策激励,引导创新。“创新训练计划顺利结题后,项目组同学可获相应学分。如果取得非常好的成果,甚至还可以代替毕业设计。”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老师介绍说。
大工程,大手笔,大锤炼。已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新型接头”,是土木学院大四学生王震主持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他说:“正是因为学院有一批直接参与重大工程的老师,我们本科生才有机会接触到大项目,很幸运!”
学院副院长顾祥林教授告诉记者,“未来两三年内,学院的教学实验平台要覆盖到20多门主干课程,毕业设计全部采用校内外联合设计或者国内外联合设计。”
活跃交往,接轨国际水准
每年春天,土木学院都有一支优秀的本科生团队飞越重洋,踏上全美大学生土木工程千人大赛场,最终载誉而归。钢桥拼装、木桥制作、T恤设计、专业论文宣讲……这支特邀的唯一中国代表队,在比赛中每一环节都能精彩亮相。今年捧回了总分第二、三个单项第一、多项排名前三,以及大赛“最佳精神奖”等多座奖杯。
而在同济土木大楼举办的各级各类大赛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异国青年学子的身影。他们分别来自韩国的高等理工学院、意大利的威尼斯大学、美国的田纳西州立大学……
“在全球化时代,工程技术也日益国际化,我们的工程教育要培养一批能满足国际土木工程界需要、能在全球环境下工作和沟通的卓越土木工程师。”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朱合华教授说。
国际化优质课程群的建设正在加速。如今,《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力学》、《钢结构基本原理》……20余门双语课程中,既有学科基础课,又有各专业特色课,每位本科生必须选学其中至少三门。而未来将以更好的国际教育环境,吸纳外国留学生。
而一批代表着中国领先水平、时刻活跃在国际土木工程学界前沿的专家学者,为培育接轨国际的拔尖人才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老师们国际往来十分频繁,土木工程国际论坛上总能听到同济人的声音。”学院外事秘书说。
扎深根基、实练巧手、放眼全球,一个个根深叶茂、刻有同济烙印的栋梁之材,在祖国大地蓬勃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