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 同济委员建言献策积极发声
来源:统战部
时间:2018-01-30 浏览:
上海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月22日至27日召开。校党委副书记马锦明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开幕大会。我校市政协委员顾祥林、杨志刚、黄宏伟、廖宗廷、于雪梅、陈玲、杨守业、蔡永洁、卢永毅、汪世龙、李惠萍等出席大会。杨志刚当选新一届市政协常务委员。

会议期间,我校政协委员认真听取并审议大会各项报告,聚焦当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和科创中心建设,重点结合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撰写提案,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充分展现了我校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成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陈玲针对近年来上海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提出:要建立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设计、施工和改造等安全信息库;基于规范标准进行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建筑设计,并聘请有实验室装修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改造;鼓励高校各类实验室逐步配置高等级应急防护设备和防护装备;健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应急管理机制;健全高校各类实验室特殊药品及存量的登记制度,建立废液收集登记和及时处理的输出通道。
市政协委员、民盟同济副主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建议,要完善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项目审批的公示制度和修缮工程实施现场的公示制度,对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再利用项目的实施,应要求业主为施工现场设置告示栏,向公众展示该项目的基本信息,发挥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监督作用。
市政协委员、民盟同济大学副主委、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黄宏伟针对新形势下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出:构建基于多系统、网络化和大数据的城市群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编制城市安全监测网格可视化数字系统,构建城市网格化安全监测平台;根据评估结果和网格化监测系统实时数据,得出突发事件的识别和分级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应急决策指挥调度预案优化决策预案的平台。
市政协委员、民进同济大学副主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蔡永洁在专题会上讲到,上海的既有存量空间里面还可以大有作为。第一,城市建设开始转型,从大拆大建到城市微更新。大拆大建是通过大开发商推动的,城市微更新需要政府跟小型开发商共同合作,减免土地转让金,推进城市微更新迅速发展。第二,利用既有的城市空间(如陆家嘴),可以再建大量建筑,同时通过这种建造,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空间品质。
政协委员、九三同济大学副主委、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守业在专题会上讲到,要整合长三角的海洋力量,共建“国际海洋科学中心”。在“十三五”期间,要依托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和国家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等大型项目,重点建设国际大洋钻探的中国深海研究基地、海底观测的国家研发基地、海洋科技的国际联合实验室,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国际海洋科技发展,培养和汇聚国际一流的海洋人才,把上海建设成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上海作为长江的“龙头”,新时代的排头兵,依托长三角巨大的海洋科技力量,应该有更大作为。
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常委、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副院长、呼吸科主任李惠萍关注到如今医院“黄牛”的问题。她建议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可借鉴购买火车票实名制模式,引入相关技术手段实现公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公平、公开分享。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民盟同济主委、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作为一名新政协委员在聆听第十二届市政协常委会的报告后深有感触,他说一是报告对政协的职责、政协委员的职责作了深入的阐述,明白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该有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二是报告提到提案和建议必须围绕全市的中心任务,紧扣群众关切的问题,积极回应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强调履职质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这对履职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作为一名新委员,我们要不断增强界别意识,发挥专业优势,努力提高建言能力,提升履职水平。
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常委、民建同济大学主委、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汪世龙说道,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轴,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准确把握政协性质定位,努力使各项履职活动契合中心任务、符合决策需要、体现人民心声,充分彰显政协在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中的独特价值。
市政协委员、民建同济大学成员、同济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在审议上海两院工作后提到四点建议。一是两院建设中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但是高校招生中法律专业的招生很难,收入低是影响招生难的原因之一,希望相关部门予以统筹解决。二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律师培养力度不够,可以考虑相关人才免费入学。第三,由于许多高校教师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结构,希望两院要支持高校培养法律教师人才。最后,他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规范,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更需要法律保障,依靠法治来科学合理地管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