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四年一届的国际风工程大会2019年在中国举办

来源:中国风工程团组   时间:2015-07-06  浏览:
      第十四届国际风工程大会日前在巴西阿雷格里港市举行,国际风工程协会理事会一致通过第十五届国际风工程大会将于2019年9月在中国北京举行,这将是四年一届的国际风工程大会56年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必将开启中国风工程事业的新纪元。
      第一届国际风工程大会于1963年在英国(欧洲)举行,第二届会议于1967年在加拿大(北美)举行,1971年在日本(亚洲)举行了第三届会议。从第四届会议开始,四年一届的国际风工程大会在欧洲-非洲、亚洲-太平洋和北美-南美等三个地区轮流举行,中国所在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分别在1983年、1995年和2007年举办过三届国际风工程大会。我国曾经在2003年的第十一届国际风工程大会上第一次申办过2007年大会,由于SARS未能成功;这次是第二次申办国际风工程大会,去年底中国风工程团组就率先宣布申办,并主动寻求日本和韩国的支持,使得亚太地区没有出现第二个申办国,并最终以唯一申办国的身份赢得主办权。
      中国风工程团组是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为基础的,成立于1988年,一直挂靠在同济大学。十多年前,由李国豪校长亲自建议、项海帆院士积极领衔第一次申办了国际风工程大会,申办虽未成功,但向世界展示了我国风工程的风采。十多年来,我国风工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两年一届的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的参会人数从70多人快速增长到250多人,创办的全国研究生风工程论坛的人数突破了110人,全国风工程主要实验设备边界层风洞数量从15个快速增加到30多个,在全世界风敏感的10座最大跨度的桥梁和10幢最大高度的建筑中我国都占有50%以上。在最近三届的国际风工程大会上,中国代表的参会人数始终保持第一,特别是在今年路途遥远的巴西会议上,我国64人参会(包括12名同济大学代表),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参会国人数之和,在巴西每六个参会代表中就有一名中国人。
      我国风工程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北京大学孙天风教授开创了冷却塔抗风研究,同济大学项海帆教授开创了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学习与追赶、九十年代的跟踪与提高,进入新世纪后迎来了创新与超越的新时代。在最近12年连续四届国际风工程大会上,同济大学的项海帆、顾明、葛耀君、曹曙阳分别应邀担任特邀大会报告人,创造了由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国家连续作大会报告的记录;2008年葛耀君作为第一名中国代表出任国际风工程协会执委;2009年曹曙阳受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并出任国际风工程协会秘书长兼执委;2011年国际风工程协会主席Y. Tamura教授在日本Center Of Excellence项目结题时总结到:“中国同济大学是全世界五个最活跃的风工程中心之一”;2013年葛耀君再次连任执委,并被选举为亚太地区召集人;2015年国际风工程协会将2019年第十五届国际风工程大会的主办权交给中国风工程团组。
      中国风工程团组将充分利用举办国际风工程大会的契机,领导我国风工程事业由快速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风工程团组完全有信心和能力在未来的四年中全力做好会议组织保障工作,向世界奉献一个崭新的国际风工程大会,迎接中国风工程新纪元的到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