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打造“同济特色”城市建设产业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3-12-03  浏览:

      11月28日,同济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迎来创立20周年生日。当天,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暨《风雨二十载,展望新未来》成果展揭幕仪式举行,我校副校长伍江和我校校长助理、同济科技董事长丁洁民为成果展揭幕。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建平,校长助理胡展飞,校产业办、资产处、科技处、同济科技控股子公司等部门负责人出席揭幕仪式。

1


      回望“同济科技”的成长轨迹,一组数据展现出“同济科技”的良好发展态势:
      截止2013年第三季度,“同济科技”总资产70.28亿元,较上市时增长36.8倍;净资产14.44亿元,增长10倍;
      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89%;
      2013年,公司总股本已增至6.25亿股,较上市时扩大11.5倍……
      工程咨询服务、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环保工程建设与运营……而今,“同济科技”旗下业务已经形成一条特色鲜明的城市建设产业链。上海世博会、迪士尼乐园、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沪宁城际高铁……一系列城市重大工程建设中,都镌刻下“同济科技”的深深烙印。
      “同济科技产业从最初的校办企业,发展为今天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上市公司,主要得益于同济大学的全力支持,以及学校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紧密相关的一批优势学科群的强大支撑。”我校校长助理、同济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丁洁民说。

                                                 “同济科技”20年不断成长壮大
      时光倒流至1993年9月,同济科技产业改革大幕开启:“上海同济科技实业总公司”改制为“上海同济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学校产业上市迈出关键性一步!
      将同济产业上市,是校领导集体做出的决策。其时,同济产业布局分散,囿于资金、管理等方面不足,整体效益不高,难以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将同济产业重组改制,通过上市,既能借助资本市场增强其实力,又能使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其自身能力,这是同济科技产业实现历史性蜕变、真正走向市场的不二选择!
      1993年11月28日,“同济科技”迎来历史性时刻:同济科技股份公司举行创立大会和第一次股东大会。
      1994年3月11月,“同济科技”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同灏工程管理公司、同济建设公司、同济房地产公司、同济室内设计工程公司、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同济环境工程科技公司、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公司……仅看“同济科技”旗下这些企业的名称,就知其主营业务与同济土木、建筑、规划、管理、环境、汽车等优势学科息息相关。
      在同济科技股份公司党委书记王明忠看来,正是因为有学校的优势学科群作强有力后盾,“同济科技”从一开始就有足够底气在市场竞争中奋勇拼搏、突进,由此锻造了自己特有的专业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城市建设科技产业链,在市场上分得的“蛋糕”也越来越大。
      仅看“同济咨询”业务板块几个汇总数据,就令人感叹“同济科技”如今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迄今已承接各类工程项目12000项,服务项目累计总投资超过1.5万亿,业务遍及全国30个省份,累计获各类奖项700余项……
      同济大学优势学科与产业对接产生的巨大效益,让“同济科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与青睐,进而源源不断获得发展资金,主营业务的收益逐年上升。
      在一批同济专家学者“给力”同济科技产业的同时,学校也时刻关心着“同济科技”的每一步成长,扶持它不断壮大。2009年,“同济科技”股票顺利完成定向增发,同济大学认购的股票,带给社会人士以极大的信心和愿景。经过此次定向增发,“同济科技”总股本一跃上升至6.25亿股,资本市场强大的资金支持为“同济科技”赢得了后续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同济科技”也以各种方式反哺学校,支持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同济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助力同济办学综合实力的提升……

                                                         在城市重大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
      放眼祖国版图,“同济科技”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中烙下了深深的“同济”印记。
      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建设工地,随着一栋栋建筑一天天长高,其美丽轮廓越来越清晰。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大军中,活跃着一大批“同济科技人”忙碌的身影,或是全权掌控工程项目的大管家,或是负责监督现场施工的监理。无论是迪士尼乐园配套项目酒店,还是核心区内作为标志性中心景点、迪士尼乐园迄今最高最大的奇幻童话城堡,“同济咨询”、“同济监理”、“同济室内设计”都在其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此前,“迪士尼乐园配套酒店及娱乐区设施项目评估报告”工程咨询项目,已获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深坑酒店(上海同济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监理)

      在高铁和轨交领域,“同济咨询”“同济监理”同样大有作为。在我国乃至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城际铁路“沪宁高铁”建设中,天佑工程咨询公司承担其中约60公里标段的监理任务,以高质量打造了精品工程。历时3年建设完成的深圳市地铁3号线,全长42公里,全线共30座车站,天佑公司负责其车辆监造以及全线的机电设备工程管理与监理工作。
      还有中国商飞浦东总装制造中心基地、商飞客户服务中心、创全球金融区规模之最的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象山港大跨桥梁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同济科技”都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其中仅在“中国第一大飞机机库厂房门”制作吊装中提出的一个建议,就为业主节省500万元建设资金。
      受访的几个子公司负责人都表达了共同的感受:“同济科技”之所以能成功中标并最终高质量完成这些重大工程,同济大学强大的专家学者阵容和技术创新研发优势在其中提供了最核心的支撑。
      “同济科技”还赢得了外商的首肯与信赖。美国艾默生、泰科医疗、德国依必安、日本野尻光学、丽利涂料研发中心大楼等众多全球500强企业的总承包工程,都是由同济建设有限公司主持完成,建筑施工领域“金牌同济”的赞誉由此得来。
      人民大会堂国宴厅、上海浦江观光隧道、上海汽车销售公司在全国各地的特许经销展示厅(4S店)、同济嘉定校区建筑群等的内装设计,以及美国友邦保险办公楼等装修工程,皆出自同济室内设计公司之手。
      同济绿园、同济欣苑、同济联合广场,以及地处松江的高级住宅小区“同济城市雅筑”,均由同济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完成,尤其是“同济联合广场”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同济大学校园周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为构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持续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作为学校的上市企业,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同时,“同济科技”还将大力推动大学知识与人才外溢、促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视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环顾我校四平路校区周边,一个环绕同济校园周边的“设计产业群”已成气候,清晰呈现。近2千家设计类企业集聚,与同济大学的学科链、技术链紧密对接,年产值同比持续增长。大学以知识服务社会,其效应日益显现!
      这一特色产业集群何以能在学校周边形成并不断发展成熟?同济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小凌认为,这首先是因为有同济大学知识和人才的主动外溢,加之杨浦区政府“三区融合”政策推动,应运发展的同济大学科技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载体的支撑作用。

国际设计中心(2010年落成)

      细看这一幅“同济科技园区基地分布图”,除国康路创业基地、赤峰路孵化基地、邯郸路新材料基地、沪西园区等“同济科技”在同济校区周围布点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之外,浙江宁波杭州湾新区、江苏苏州、常熟等长三角地区版图上,也有同济科技园基地驻扎其间。其中,位于国康路基地、出自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手笔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已成为环同济产业群地标性旗舰建筑。“一园多基地”,“同济科技”不断拓展同济科技园区建设,服务更多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迄今业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园区基地建筑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
      同济科技园公司还积极扶持同济大学生创业,创建“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指导与服务。现已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近100家,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
      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在同济校园周边集聚,其中近80%的企业都带有“同济元素”,它们成为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迈向市场化的试验田。同济科技园还与学校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与大学的学术互动……
      同济科技园区建设和运营成效显著:2009年,“环同济经济知识经济圈”升级为国内首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跻身全国十强。

                                                           进军环保、汽车等新兴产业
      紧密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近年来,“同济科技”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大手笔勾画发展新蓝图,为同济科技产业续写精彩新篇!
      当前,“同济环境”正在牵头开展污泥处理技术研发以及其工程化转化项目,这一重要技术可为我国当前环保领域中亟待解决的污泥处理难题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环境学院教授团队已在“城市污泥生物质能源回收与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领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如何让这些研究成果与实际工程对接?“同济科技”组建环境技术转化平台,力促这些成果尽快走向产业化应用。
      由“同济环境”承接的一项污泥集中处置的重大工程,即将在湖南省长沙市建成,投入使用后其日处理规模可达500吨。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连同大量的餐厨垃圾,经过高效厌氧消化工艺,可以实现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这一项目被列为住建部“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在此项工程建设中,学校教授与“同济科技”工程人员携手,共同开发出了成套工艺设备,并已获或申请一批专利。
      优先配置资源,大力开拓“同济科技”环保市场,经过不长时间的发展,如今“同济环境”的业务已涵盖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河道清淤和土壤修复等高难度多领域,拥有4家子公司,主持的一批环保工程项目已成功投入运行。
      “同济科技”还助推同济汽车学科新发展。充分利用同济汽车学科优良的研发资源,着力提升中国本土汽车设计能力。2009年底,“同济科技”倾资建立“同济大学汽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整车创意设计、工程开发、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试验为核心业务。
      未来,“同济科技”还有意向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做积极探索……
      作为“同济科技”20年发展的见证者,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同济科技股份公司首届董事长顾国维教授更寄厚望于未来:“同济科技产业比较早地启动了走向市场的改革,20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改革还要继续,要敢涉深水。”
      “‘同济科技’将精心打造具有鲜明同济特色的城市建设科技产业链,努力创建无愧于百年名校的优秀企业!”丁洁民如是说。

DSC_1924 - 副本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