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夕阳的余晖落在图书馆的大楼上,总能见到一位老师巡查楼面的身影。章回波,作为图书馆分管服务工作的副馆长,每天下班后都会巡查一遍楼道乃至旮旯角落,关掉不必要的灯,拧紧滴水的龙头……
“早些年,在国内倡导低碳生活和学校建设节约型校园那会儿,我与能源中心的负责老师有过一次交流。听到我们学校水电等能耗费用的数额,我心里的触动蛮大的。当时我想,我们图书馆能不能为校园节能做出一份贡献?”章回波回忆说,就在2007年,图书馆与物业管理部门一起研究、商讨,制定出台了《同济大学图书馆节能管理细则》,这其中包括空调、阅览室照明、安全通道和走廊照明、地下室除湿机、电梯、南北裙房、地下书库照明的节能管理等。在这一细则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具体措施:
“在白天自然光源充足的情况下,尤其在夏季天气晴好时,阅览室室内的照明灯可减少开启或不开。阅览室管理员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在满足读者阅读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动态调节,适当调整室内照明灯的开启数量,并适度调节百叶窗帘的高度,尽量以自然光代替灯光照明。”
细则执行一年之后,图书馆的耗电量有了明显降低,而这一细则至今都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之中。章回波介绍说,“久而久之,在图书馆内形成节能的共识,在个人身上养成节约的习惯。”当办公室有人出差时,其他人员到岗后,不会打开办公室所有的灯,会自觉让出差同事办公区域内的照明保持关闭状态。

“节能如果不从点滴做起,不从小处加以控制,那更多的资源就会从不经意间流失掉。”校后勤集团物业公司办公楼宇管理部经理吴赢介绍,在2011年第三方审计中综合楼成为全校唯一被审计为3A的节能管理大楼,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处处体现节能的硬件设施。
在关于综合楼的第三方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到,依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中给出的等级评价标准,综合楼符合如下A类等级:“……从所有权人、管理者直到普通用户都很重视建筑节能,有完整的建筑节能规章、采取一系列的节能措施。”
这一打分让大楼内的工作人员引以为豪,事实上他们也是长期严格履行着与这座大楼匹配的节能职责。“保安、维修、保洁人员错时巡逻,全员全天检查有无跑冒漏现象。”综合楼物业管理项目经理庄文钊介绍,正是因为大楼的制度建设比较完善,所以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具备了较强的节能意识,自觉主动做好节能管理工作。这其中有一个小细节:夜自修时都安排了保安巡逻,当头一间教室内的上座率不足50%时,保安不会打开第二间教室。
“做好节能管理工作,也不能单靠物管人员,还需要物业与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师生们的积极配合支持,才能取得今天综合楼的节能成效。”吴赢说道。刚进入综合楼学习的新生,有的可能不太注意细节,进入教室后会把所有的照明都打开,这时物管人员会与之沟通,讲解这栋楼的节能传统,学生也欣然同意关掉不必要的灯。“通常过了一学期后,新生的节能意识就会加强,养成用电用水的好习惯。”
据学校能源中心介绍,2012年全校用水量达387万立方米,耗电量达8167万度。节水省电,不容懈怠。从2012年7月份起,学校在院系中执行水电收费制,超出一定的额度将由院系自掏腰包支付费用。经过一年的推行,土木学院、汽车学院、中德学院等在水电用量上有了明显的下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逸夫楼完成了所有LED照明灯的更换,在空调、照明使用上严格限制,马桶更换为小容器水箱,水电消耗量也是逐年下降。2012年,学校还完成了学生浴室的改造,利用污水源热泵系统每天可以制造100吨热水,达到浴室全天热水需求量的1/3以上,夏天几乎可以不启用锅炉。能源管理中心还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对沪西校区的校前区荷花池做水体改造,通过雨水收集、过滤和浇灌,大大减少了对荷花池的自来水补充量。同济迎宾馆也致力于打造“绿色饭店”,在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同时,持续对员工做好开源节流的日常培训,2012年全年节能达到总量40%左右。
“节约用电,人离开前请关机关灯”,“空调使用:夏季≥26℃,冬季≤20℃”,“两面用纸处处省,电脑不要空运行”……如今行走在教学楼、办公楼中,随处可见墙面上贴有这样的绿色环保提示语。能源中心负责人表示:“节约无小事,点滴见效益,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为学校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