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全面整修之后,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十楼南部空间6月17日开始重新向师生开放。它将与去年5月16日先期投入使用的图书馆十楼北部空间一道,构成“十二五”期间学校文化建设重点项目——闻学堂的整体。闻学堂的内部环境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征,并以“中华再造善本”收藏和中华传统文化普及读本集藏为特色,集文献阅览、展示、研讨三项功能于一体,外加今后将以此为依托开展的报告、论坛等内容,着力打造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平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多年来,学校秉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闻学堂的建设与启用,只是学校诸多努力中的一个缩影。
拓展通识课程建设,发挥第一课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作用。以2011学年和2012学年为例,学校分别开设了50多门和70多门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其中包括中国儒学经典、道家经典导读、佛教经典与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中国玉石与文化鉴赏、《三国志》与三国文化、中国传统工笔绘画技法、中国美术史、中国竹笛演奏艺术、中华礼仪文化、中国通史、篆刻艺术等,为同学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丰富选择。开设这些课程的师资来源分布也非常广泛,涵盖了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等。
此外,学校每年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传统文化主题报告会、论坛等,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使更多同学从中受到教益。

加强传统文化类社团建设,彰显第二课堂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功能。学校现有105个社团,其中11个为传统文化类社团,分别是学生民乐团、昆曲研习社、东篱剧社、金音笛艺社、点墨轩、辟雍汉服社、采薇茶艺社、武术协会、舞狮协会、陈氏太极社、尔雅社等,100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正式加入社团。通过社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开展,对更多学生产生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其中一些传统文化类社团,在大学生中拥有很高的品牌效应,如:
东篱剧社:同济大学东篱剧社创立于1996年,立足“丰富校园文化,弘扬高雅艺术”目标,坚持推陈出新,每年排演相当数量的话剧,以积极健康的作品鼓舞同学,以真实优秀的故事感染同学。现有社员近200人。每学期邻近期末时面向全校师生,在学校内举办话剧专场,并每年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昨夜的诗人》荣获2010年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一等奖第一名。

舞龙协会:舞龙协会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传播舞龙技艺,提高社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认知度。现有会员60名,包括来自美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的10多名成员,每2周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训练,是同济大学各次大型活动开场、开幕表演的保留节目,并多次应邀在上海市级层面的活动中表演。

点墨轩:点墨轩书画篆刻社成立于2005年5月。会员作品在上海市及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会员作品还先后被选作同济大学礼品,赠送希拉克总统和温家宝总理。
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营造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浓厚氛围。重点依托两个平台:一是“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二是“同济大学艺术节”。
“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于2005年由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在同济大学设立开始建设。至今已先后举办青春版《牡丹亭》巡演、“文华杯”第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秋韵雅集”豫园戏曲专场演出、“粉墨登场”中国戏曲水墨画名家名作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百场京昆公益演出项目”座谈会、上海大学生京昆动画作品大赛等活动,成为了向青年学子普及传统戏曲艺术的主阵地和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

“同济大学艺术节”创设于1990年代初,每年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举办。在2个半月时间里,均举办数十场各类文艺演出和研讨活动。既邀请校外专业团体来校献演,更多是校内师生自己创作编演的节目。其中,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总是占据很高比例。比如,“同济大学2012年艺术节”举办期间,就有11场重要演出活动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包括上海京昆艺术中心的京昆专场演出、同济大学教工传统戏曲专场演出、“雅乐清音”学生民乐团专场音乐会、上海民族乐团的《响趣》打击乐专场、上海滑稽剧团的曲艺独角戏专场、上海越剧院的越剧《红楼梦》、上海沪剧院的经典沪剧《金绣娘》、沪苏锡常宁五市评弹汇演、何等杰《中华松魂》主题画展、“水磨新调”张军新昆曲演唱会等。

构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载体平台。学校于2010年初开始筹划编制“同济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文化规划”作为一个单列专题进行编制,并配套投入给予资金保证。在充分集思广益基础上,形成了以“文化导向引领”、“文化环境培育”、“文化载体支撑”、“文化影响传播”四大平台构筑的大学文化格局总体规划,提出了1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构想,“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项目。

“闻学堂”的建成启用,是按照“‘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同济大学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的阶段性成果,而更加具有标志性的是,师生和校友盼望已久的“同济大学博物馆”的外部建设也已基本完成,它由校园内老建筑改建而成,可供展示的空间近6000平方米,后续将开始长期的内容建设过程,定位于进行校史、学科发展史教育以及中华传统艺术展示与教育的专门场所。
在其它文化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尽可能兼顾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因素。比如,在“同济文化研究会”立项支持过程中,留出一定比例,向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者倾斜;在嘉定校区道路楼宇景观命名过程中,大量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将八幢教学楼分别定名为“安楼”、“博楼”、“诚楼”、“德楼”、“迩楼”、“复楼”、“广楼”和“华楼”,第一个字在传统典籍中均有深刻的寓意,将有关学院办公楼命名为“惟新馆”、“开物馆”、“智信馆”、“宁远馆”等,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学院性质的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