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风起扬帆正当时——写在“风洞中心”落成一周年(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0-11-24  浏览:
      “第一”意味着开拓出一条崭新道路,先行探索,但同时也潜藏着诸多不确定性。因为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看似仅一步之遥,但跨越两者之间的“鸿沟”并非易事。
      2009年9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整车风洞,“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承载着几代中国汽车人的梦想,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落成启用。
      如今,一年过去了,“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运行情况如何?它带给各类用户怎样的惊喜?作为风洞中心的运营者和科研人员,同济“风洞人”又有着怎样的感受?我们不妨去探访一番。
 
      为汽车和高铁企业完成近百项试验
      一辆银灰色的轿车缓缓驶入一间宽大高阔的试验厅,面对着开敞的洞门停驻,四只轮子贴紧地面正在移动的天平带;悄无声息间,一缕缕轻风从洞口吹来,吹拂过车身,风力渐劲,一个个风阻数据跳跃在监测屏……

""

      这里是位于大楼左侧的“空气动力与噪声风洞”,主要服务于汽车的造型设计。什么样的外形最省油、最安全、最美观?答案就在一轮轮风洞试验得到的第一手数据中。
      刚才还是阳光满室,现在却已细雨纷飞……大楼另一侧的“热环境风洞”,可以完整、逼真模拟各种气候条件和汽车行驶工况。隐匿于汽车发动机、空调、刮雨器等关键部件的大小“病灶”,将在试验中一一显露无遗。
      每天,大风机如常运转,测试厅内少有空档。一年来,客户名单不断见长,上海通用、上海大众……这里已迎来全国多个省市近20家汽车厂和高铁列车生产厂家,其中有国企、民企,有跨国公司、外资公司,也有台资公司。他们大多已成为风洞中心的熟客,一年间已多次到访。无论是新车开发,还是旧车改造升级,都可以将实际车体或模型运抵此地,在“风”中一探究竟。
      油耗、风噪声、侧风稳定性、发动机冷却性能……一张张测试单亮出一组数据:一年来,风洞中心已累计完成汽车整车研发试验项目90多项,测试车型100多台,其中一半为新车型。
      “同济风洞为中国自主品牌赶超国际汽车开发水平,提供了一个及时、极好的平台。”半年间已携20多款车型前来风洞中心的长安总工叶坚对记者说。
      今朝已精彩,明天更可期:已有来自周边国家的汽车企业预约明年4月的试验档期;大飞机型号设计的试验项目也正在磋商之中……
 
      成功跻身于国际风洞队列
      作为填补中国空白的第一个整车汽车风洞,“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自开建之日起,就一直广受国际瞩目。
      在今年6月于荷兰召开的国际风洞中心联盟年会上,经国际风洞联盟委员和执委会评议,来自中国的风洞获得一致认可,被吸纳为国际风洞联盟中的一员,也成为这一国际组织首个中国成员。这,意味着国际风洞阵营里将迎来“中国声音”,中国风洞从此也将有更多机会与国际同行切磋交流。
      事实上,上海风洞从项目实施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前沿水准。投入运营一年来,已与美国通用、德国奥迪、斯图加特大学、法国标致雪铁龙等6家国际知名风洞携手技术交流,针对同一款车型开展对比试验。
      又一个好消息接踵而至。就在今年7月,曾以设计法拉利而闻名于世的世界著名汽车设计机构——意大利宾尼法利纳集团,欣然将它的中国汽车设计中心,放在了上海国际汽车城。而这一果敢决定,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风洞中心作为汽车设计不可或缺的必备关键测试平台的强大吸引力。在正式入驻汽车城之前,宾法公司全球总裁曾亲临风洞中心实地考察,对这里的试验条件表示满意。
      “充分借助风洞中心作为重大基础试验平台的支撑作用,引入更多世界知名汽车设计公司落户于汽车城,其意义非同寻常。”我校汽车专家说,因为这预示着上海国际汽车城有望从“汽车制造”走向“汽车设计”,占据汽车产业上游并形成一条从上游至下游全覆盖的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为上海建设‘设计之都’做出重要贡献;也为同济大学培养汽车创意设计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真正实现了预想中的公共科技平台功能
      “由一所大学牵头,政府为主体支持,服务于所有企业”,这样一种全新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模式,最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一年来,近百项风洞试验,一下子解决了国内企业长年共同遭遇的研发之困,直接支撑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
      一年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性计划,为高铁列车设计完成核心验证,大客机试验也在积极接洽中,作为公共平台的辐射效应开始显现;
      一年来,吸引了多家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入驻,近期倍受关注的吉利沃尔沃中国技术中心也将毫无悬念落户嘉定,上海风洞中心同样功不可没;
      一年来,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同济大学也培养锻炼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运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国家战略、企业研发、高校人才培养,多方面的需求融为一体……
      这一个个确凿的事实分明已经作答:“昔日创想已成真!”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不负众望,圆满实现了当初的预想,真正起到了期望中的一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作用!
      “这一年来,风洞中心一如既往地得到了周书记和裴校长的关心和支持。” 风洞中心主任杨志刚教授说,“通过一年的运营实践,我们也深深感到,以万部长为代表的决策者当初的决策是多么科学正确。”
      陈小龙副校长表示,“风洞中心这种创新平台模式,具有示范性,它可为我国类似科研重大工程设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在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带动同济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是风洞中心肩负的另一大使命。先后有30余名博士、硕士生选择了与风洞有关的科研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题目,研究成果直接支撑风洞建设及运营;一批年轻人已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如风洞中心副主任庞加斌、运营部主任刘晓辉……
      “接下来,我们将把风洞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实验平台,进一步开放,为学校汽车、轨道交通等相关学科教授开展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支撑。”杨教授说。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