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为谋求学校未来更快更好发展建言献策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6-05-27  浏览:
  中共同济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开幕式结束后,出席本次会议的全体代表以代表团为单位,分成十六个小组,对周家伦代表校党委第八届委员会、朱绍中代表校纪委所作的工作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现任校党委11位常委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所在代表团的讨论。
  讨论中,各位代表纷纷表示,两委会的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过去四年中,学校党委和纪委工作的成绩与不足,并对今后的工作作出了展望,提出了建议,令人振奋,倍受鼓舞。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大会是定方向、定目标、绘蓝图的会议,是议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会议,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会议,并相信在新一届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一定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开拓创新,实现跨越,顺利通过“十一五”、“211工程”、“985工程”二、三期建设。与此同时,各位代表结合各单位实际,围绕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
  讨论中,代表们对于学科发展给予了最多的关注。大家认为,谋求学科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敢于打破行政划分的局限,积极建设跨学院、跨学科平台,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群,为集团攻坚、作战创造良好条件。大家认为,“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现代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以及正处于谋划构建中的三大新学科集群的建设体现了学校领导班子的超前部署能力,学科集群的打造将提升学校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学校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的战略性举措。
  对于如何尽快实现弱势学科强势化,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文学科、基础学科的实力和影响力,代表们也发表了许多见解。有代表认为,信息学科以前在校内属于新兴弱势学科,近几年加强了与各大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着力进行研发基地、研发中心的建设,致力于前瞻性、先进性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整体水平和在业界的地位,同时扩大了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盟进来,生源丰富且质量较高,毕业生也日益受到社会上的认可和欢迎。对于文科发展,大家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综合型、研究性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加鲜明地指明文科的发展方向和学校将采取的具体措施,要通过发展边缘学科(如建立传播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和归并整合(如合并文法与经管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使相关资源得到更加合理、优化的配置。对于基础学科,大家认为,目前而言,学校基础学科的软、硬条件都无法与强势学科相比,学校在谋求强势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在基础学科建设上倾注更多注意力,力求做到同步发展,这对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大有益处。
  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人才是最重要的,拔尖人才和大师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有代表提出,虽然我们在很多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但是缺少大师级的人物,使得在全国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奖项评比中,同济大学的获奖率不高,数量偏少。对此,代表们建议要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做好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工程。对于人才引进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海外兵团”的含金量,代表们也提出了设想和建议。大家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对应聘者实际能力的全面考核机制,包括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本土化可能性”(适应国内教学科研环境能力)等诸方面,同时要更加注重主动出击,在全球范围内主动挖掘人才,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讨论中,代表们如何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也是代表们关注的重点。大家认为,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教育和管理能对党风廉政建设起决定性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政绩观,做到三者协调。
  大学排名问题,也是代表团讨论中的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家普遍认为,目前社会上的大学排名,虽然有不尽合理的成分,但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排名”已成为学生、家长填报志愿的“红宝书”,成为其挑选学校的“指挥棒”,具有很大的导向性。现在,这种“排名”甚至已影响到学校广大教职工的心态和对学校的认可度。所以,代表们认为既不能对“排名”惊慌失措,也不能对“排名”熟视无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理性对待,认真吸取“排名”中的有益成分,紧紧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各方面的发展,逐步提高我们学校的知名度。
  在各代表团的讨论中,代表们还对我校国际化办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出要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对“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目标要进一步细化。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