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6)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校响应上海市委的号召,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极大丰富'双结对'活动内涵的同时,逐步提炼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双结对'模式。
开展'双结对'活动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层次多元化,覆盖面广,既有学校层面上的'结对子'活动,也有院系和支部层面上的'双结对'活动,还有党员个人层面上的'结对子'活动;二是'结对子'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并特别强调注重实效。
在学校层面上,开展了两种形式的'结对子'活动,即'校地合作'与'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特指同济大学与甘肃定西、四川宜宾的合作,'校校合作'指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学院、西藏大学之间的合作。
同济大学与甘肃定西结缘始于十年前的1995年8月。当时,同济大学一支由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首次来到了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由此拉开了同济大学与定西市长期友好合作的序幕。
十年来,先后有数百名同济师生来到定西,其中80%以上为党员。他们与定西人民心手相连,共同谱写出一曲校地合作的华彩篇章。双方合作的领域逐步拓展,层次不断提高,从最初的每年到定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和扶贫助学,发展到经常为当地的脱贫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甘肃定西已经成为同济大学秉承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窗口;已经成为同济大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
8月2日,我校与定西校地合作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定西举行。在对过去十年进行总结的同时,还与定西市签署了下一个十年继续开展合作的协议。今后,甘肃定西将成为同济大学党委在全校师生党员中持续推进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基地。
60多年前的抗争时期,辗转内迁坚持办学的同济大学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暂时找到了安置'平静书桌'的地方,度过了难忘的六年时光。不久前,同济大学与宜宾市签署了开展校地全面深度合作的框架协议。学校将此看作是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行动,同时也将此看作是学校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挥服务社会功能、谋求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学校党委已经向全校师生,特别是党员、干部发出号召,要求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为宜宾做贡献谋发展的行动中来。
学校与西藏大学和井冈山学院的全面合作协议,都是在最近签署的。在与这两所大学合作的过程中,我校将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态度,充分发挥在学科、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为这两所大学的学科发展、教学管理、承担并高质量完成高水平科研项目等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过程中,学校将特别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学院和支部层面上,继续教育学院、职教学院等与宜宾学院、定西师专,都正在谋划开展合作,我校有关学院将在师资力量、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积极提供方便。附属同济医院,连续多年与青海省西宁、江西景德镇铁路医院开展合作,提供医疗援助。土木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学院等学院的研究生党支部已经与虹口区凉城街道等社区党支部结成了'对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在党员个人层面,也已经有数百人与定西数百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小学生结成了'对子',资助并关心定西的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筹备同济大学与甘肃定西校地合作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过程中,我们在校内组织了一次募捐活动,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踊跃参与,共募集近23万多元,将可以支持定西470多名小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这当中,很大一部分是个人捐款,这些捐款的个人将与受资助的小学生建立'点对点'的联系。
我校有着优良的'结对子'传统。7月中旬以来,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安排,学校所有在校党员,在集中学习两周以后,目前转入到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讨论和主题实践活动阶段。学校机关党委和各基层党委正在积极谋划,将学校各职能部处副职以上干部分头与各基层党支部结成对子,同时学院党支部将与各学院团支部结成对子,使'人才培养'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能够自始至终得到加强,得到关注。
(稿件来源: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