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1940 -1946)》同济首播(图)

来源:   时间:2005-07-15  浏览:

(2005-07-15)

  作为同济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7月14日,师生党员代表观看了由四川宜宾电视台花费近两年时间制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1940 -1946)》,并举行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和宜宾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葛燎原在首播仪式上讲话。
  抗战时期,为躲避战火,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一批文化艺术单位相继搬迁到李庄,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一大批中国最著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齐聚李庄。谱写了一曲文化抗战、知识报国的光辉篇章。2003年10月底,中共宜宾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拍摄一部宣传李庄和李庄抗战文化的电视片,既纪念抗战胜利,又可激励后人,宣传宜宾。
  宜宾电视台经过精心策划,在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采访了一大批当事人的基础上,最后用6集、每集30分钟的长度,比较全面、生动地再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第一集《缘结李庄》,讲述同济大学和各单位及学者们搬迁到李庄的原因和过程的故事;第二集《冲突与融合》,介绍大批研究机构和知识分子来到李庄后,新旧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发生激烈碰撞和逐渐融合的过程;第三集《小镇上的大学》,讲述同济大学师生在李庄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情况和学生们投笔从戎、争上前线的故事;第四集《从殷墟到栗峰山庄》,讲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的故事;第五集《月亮田与〈中国建筑史〉》,讲述梁思成先生与夫人林徽因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在李庄月亮田完成中国人书写的第一部中国建筑史的艰难过程;第六集《永远的李庄》,讲述抗战胜利以后,各大机构和著名学者离开李庄及其中一些人以后的命运等。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同济大学在吴淞的校舍遭到彻底毁坏,此后,同济大学以胸怀天下、知识报国的坚定信念,从1937年开始了漫长的内迁之路。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最后是热情的李庄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以一纸十六个字的电文相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使当时正陷于困境的同济大学,在四川宜宾李庄,找到了安置'平静书桌'的地方,度过了六年难忘的时光,书写了一段同济大学与李庄人民患难与共、水乳交融的动人故事。在此期间,在李庄人民无私的支持和养育之下,同济大学一方面坚持文化抗战,另一方面以顽强的精神,实现了学校的新发展。不仅培养了一批日后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英才,而且工学、理学、医学、法法等几大学科也得到了较快。因此,可以说,中国李庄是同济大学的第二故乡,李庄同济是同济大学的骄傲。
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在首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同济大学在将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以'自强不息,同舟共济'为内容的同济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济精神正是从李庄时期开始生根发芽并不断得到深化的。通过观看《中国李庄(1940-1946)》,不仅有助于同济师生更加生动、全面地回顾并铭记那一段历史,还可以让广大师生再一次受到树'魂'立'根'的教育和洗礼,对于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全校党员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宜宾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葛燎原在讲话中表示,李庄作为与重庆、昆明、成都齐名的四个抗战文化中心之一,原先为人们了解不多。另外,此前人们谈论比较多的军事抗战和政治抗战,而关于人文抗战则较少涉及,《中国李庄(1940-1946)》正好可以填补这样的空白。他在讲话中还介绍了相隔60多年以后,同济大学对李庄和宜宾至今仍在产生的影响等情况。
  下午的座谈会上,俞载道、董鉴泓、翁智远等一批曾经在李庄求学、工作过的老同志,对《李庄同济(1940-1946)》文献片的摄制完成表示了由衷的感谢,还亲切地回忆起李庄时期的一些难忘片段,并对片子中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了意见。学生党员代表在发言中表示,观看《李庄同济(1940-1946)》大型文献纪录片,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济先人们在当时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坚持教学、科研的精神,使他们很受感动,对同济大学与宜宾李庄之间那种特别的亲情和友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