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路不再艰难--记杨晓光教授领导的交通系统工程学术团队
来源:
时间:2005-03-14 浏览:
(2005-03-14)
经过一年的运行,贵阳市喷水池、紫林庵等环形交叉口建成的左转交通二次停车控制系统,将长期以来困扰这一地区高峰期车流转不畅的问题一挥而去,贵阳市民紧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这是我校以杨晓光教授为领头羊的交通系统工程学术团队解决的又一个交通难题。近年来,交通系统工程团队紧紧围绕城市交通,从治理交通阻塞入手,紧密联系现实抓科研、着眼未来交通培养人才,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面向问题的科学研究更有意义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上半年,上海市汽车保有量不到100万辆,可是在全市总长10451公里道路上,中心城区74%的路段依然拥堵,平均车速不到每小时20公里;而东京、纽约、巴黎汽车保有量均在500万辆上下,远高于上海。'从交通决策、规划到管理,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杨晓光说,'不仅上海,全国大中型城市普遍存在这些问题。'
杨晓光1978年考入同济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曾应国家教育部选考派遣,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留学日本京都大学交通工学方向博士学位,1996年9月学成归国。'两所大学教会了我如何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天地合一、求真务实的学术理念使我们不断前进。'作为我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两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与老一辈学者杨佩昆教授一起创建了我国最早之一的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在我国较早地开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和绿色交通研究,并率先提出'现代交通工程学'与'交通设计'理论。
面向问题展开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高性能软件'中的子项目'城市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旨在解决城市交通监控与管理优化算法的理论瓶颈问题。在长达4年的时间内,团队分别在厦门的11个道路节点、张家港市的7个道路节点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交叉口群交通协调系统实验研究,取得了包括交叉口群协调控制理论、行人交通与交叉口间的协调控制模型与算法、考虑公交车辆实时调度的优先控制模型与算法、环型交叉最佳协调控制理论与方法在内的一系列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建立针对混合及不规则道路网结构交通流的控制系统理论体系。其中,仅环形交叉控制方法,就为厦门市节省改建投资约4500万,已成为改善我国城市交通之经典方法与案例。该团队面向问题建立起的理论与成果,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厦门、中山、珠海等城市,并使得这些城市纷纷获得国家'城市交通管理模范城'荣誉称号。近年来,杨晓光学术团队通过竞争,相继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中的第一课题'智能交通系统(ITS)项目评价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道路与交通适应性及其改善方法'、'公共汽车交通优先控制理论',教育部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城市快速道路通道交通控制系统理论','上海市公路网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规划及关键技术'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城市交通领域。
一流的大学应培养一流的人才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能超越我们的一流人才,我主张培养天地合一型人才。'杨晓光说。近年来,杨晓光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对于博士研究生,研究组提供经费全程资助,鼓励其在国际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或进行国际合作,现已资助5名博士生走向世界进行交流;对于硕士研究生,鼓励其独立完成科学及应用性研究,培养其扎实的专业修养和基本功,鼓励其继续深造,由该团队走出的近30名硕士已在全国各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有11人先后赴美国和欧洲的大学继续深造。
'交通工程'作为一个学科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探索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1979年美籍华人张秋先生在我校开办交通工程讲习班,随即由杨佩昆教授等于1979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成果的《交通工程》课程后被全国近二十所大学广泛使用。在杨晓光教授的个人主页上,我们看到以现代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交通工程》课程内容极为丰富,以人为本、绿色交通、智能交通系统等理念贯穿整个课程。由于课程的理念和方法的先进性,如今,《交通工程》课程已成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平台课,并被同济大学、上海市确立为精品课程,且被上海市推荐参加国家精品课程评选。中国交通规划委员会理事范炳全教授评价说:'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建立交通系统科学与技术体系是团队一致的追求
'交通问题复杂,影响因素繁多,对策交通问题易于直观,结果往往是路桥修到哪交通就堵到哪。之所以这样,除了一些社会、经济及决策因素外,与交通系统科学与技术的滞后极有关系。'杨晓光说。近年来,在杨晓光教授的推动下,该团队面向交通阻塞、事故、污染及交通的不便性问题,基于系统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及管理科、控制论与工程学等当代科学技术,积极地进行学科交叉,探索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团队确立了主攻方向为交通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交通信息系统、交通管理科学与技术、绿色交通与公共交通系统、交通系统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交通控制系统以及交通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
杨晓光说:'书生不敢忘忧国。'他说,纽约汽车平均拥有的道路面积为43.2平方米/辆,东京26.1平方米/辆,上海则是119.3平方米/辆。在道路汽车密度上,纽约为449.6辆/公里,东京为293.8辆/公里辆,上海为84.5辆/公里。上海的交通状况应该明显宽松于纽约和东京,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就出在规划和管理上。他说城市交通应科学规划,不能简单克隆环线模式;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城市交通应依靠科学走出'四大误区'(决策层:理念有余方案不足、战略有余战术不足、显示度有余内涵不足;规划层:宏观有余微观不足、定性有余定量不足;建设层:重硬不重软、重建不重管、重形不重神;管理层:重车不重人、重限不重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近年来,杨晓光教授及其团队抱定'理论结合实践,科学服务社会'的宗旨,先后还完成百余项纵向、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其成果的深远影响已不断地显现出来。同时,杨晓光教授也获得了包括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人选在内的一系列荣誉,受聘国家科技部担任多届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专家咨询委员,公安部、建设部联合聘为'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教育部和交通部聘为全国高等院校交通运输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杨晓光教授正在带领着'交通系统工程'学术团队,为我国交通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创造一流不懈地努力着,作出他们的一份贡献。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