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理想的交通——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孙立军学术团队
来源:
时间:2005-02-17 浏览:
(2005-02-17)
2004年秋季开学伊始,从孙立军学术团队传出好消息,姚红云的硕士论文《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的研究》获交通部科研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在我国道路交通工程专业的第一个博士孙立军的带领下,该学术团队针对国际上兴起不久的现代联锁开始了不断探索,相继建立起包括现代锁块铺面结构承载理论、路面管理的理论和工具在内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成果。
数万张卡片、十数年时间炼成“高速公路早发性损坏机理分析和设计理论研究”
2004年3月初,一份来自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的报告让上海市科委的专家们兴奋不已,这份名叫《高速公路早发性损坏机理分析和设计理论研究》的报告解决了传统路面设计规范下多年来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高速公路的早发性损坏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高速公路相继出现早发性损坏问题,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受到重视。面对这一原因非常复杂、损坏机理同样复杂的难题,孙立军开始了艰难的实地调查及研究工作。
“1991年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十多年的时间真快啊。”孙教授感慨地说。10多年前的情景仿佛是昨天发生的,申请项目,没有机构愿意列入计划。怎么办?没有资金,从别的项目中挤;没有专门项目人手,大家做其他项目时连带积累资料。项目参与者刘黎萍说,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13年的时间,我们积累了数万张资料卡片,走过上万公里路程。”孙立军说,上海、江苏、浙江……北出长城,南过南岭,神州大地到处都留下团队调研的足迹。2001年,得益于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的帮助,孙立军课题组又经过两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3底把《高速公路早发性损坏机理分析和设计理论研究》摆到了上海市科委相关项目评委面前。
《高速公路早发性损坏机理分析和设计理论研究》课题则创造性地从性能角度进行分析,对高速公路早发性损坏机理分析和设计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详细解释了高速、多雨、重载作用下路面受损坏的过程,建立了基于性能的路面全寿命分析设计系统,统一了路面分析设计理论。据了解,此项成果应用前景良好,仅在延长路面寿命、减少养护维修频率、道路材料产业等方面便可产生数百亿元产业潜力,还将催生出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企业等等。因此成果一出,便得到了包括交通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广东交通集团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众多项目和公司的资助。
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的团队数年如一日醉心道路研究
作为我国第一位道路交通工程专业博士,孙立军1985年便瞄准了国际上兴起不久的现代联锁问题,开发出国际上第一个针对联锁块铺面结构特点的分析模型和分析软件等成果。据了解,其成果已在秦皇岛丙码头、丁码头、天津新港以及珠海等近10个集装箱堆放场的设计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共节约投资约7000万元。该成果目前已编入交通部《港区道路堆场面规范》,将在全国推广应用,预计可产生经济效益3-4亿元。近年来,孙立军担纲完成了包括第三代路面养护决策支持系统、国产沥青路面性能综合改造技术在内的一批课题,仅第三代路面养护决策支持系统一项,在北京地区6年的使用试验累计已实现综合效益5.3亿元。
年轻的团队成员个个英姿勃发。杜豫川博士几年来陆续参与完成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上海市ITS示范工程”、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交通信息的采集、分析与传输技术”等课题;为了云浮高速的早日通车,2004年元旦期间,张宏超、胡春华、李峰等年轻人忘记了节日,忙碌在现场,测数据、做试验;今年元月10日始,在10天时间内,团队连续提交了香港路劲公司委托的道路桥梁管理系统项目和支路分析报告两个课题,刘黎萍、徐天东、邵敏华、暨育雄等在项目中个个勇挑重担。
境内外机构纷纷慕名而来。2003年3月,孙立军学术团队接受上海市有关部门委托,负责延安高架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核心模型研发,这年10月,延安高架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试开通运行。司机们普遍反映,高架拥堵现象明显改善,行车顺畅多了。据交通部门测算,延安高架断面畅通时段的增幅平均达20%,全天平均车速也提高了15%;团队研发的浦东国际机场道路管理系统,经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成果检索,该系统的创建为国内民航界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可持续的、可靠的城市道路交通可达性国际研讨会”上,孙立军做完“上海城市高架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情况”主题报告后,荷兰TU Delft 大学教授Hank van Zuylen 找到他,进行了仔细深入的交流。
每位团队成员心中都有一幅最佳的交通境界图
出色的工作赢得八方喝彩。道路与交通工程团队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成果被编入国家和地方的规范,在铺面工程、道路管理、交通系统管理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彰显。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领军人物孙立军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开始担任中国公路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更大了,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孙立军说。近年来,他带领大家陆续完成了“上海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GIS)”、“中心区实施拥挤收费的可行性研究”和“上海交通建设十年发展战略”等研究课题。记者从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了解到,借助孙立军团队成果,该处制定了完善的养护维修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据了解,孙立军学术团队的部分成果已被编入建设部有关规范。
直面大都市交通拥挤,实事求是找问题、提方案是团队一致的追求。仔细分析各国交通对策后,团队率先针对上海现状开发交通信息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公交信息系统。“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应用后,高架路网通行能力将提高20%以上,突发事件反应时间将在2分钟以内,救援出动时间小于5分钟,地面路网通行能力将提高15%至20%。”孙立军介绍说,届时,我们也会和日本、欧洲一样,广场、交通枢纽随处可以看到、听到可变交通情报板、交通信息亭、交通信息终端、专用电视频道和电话24小时交通信息服务等,“出门将会变得轻松愉快。”
(稿件来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