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士主官谋打赢之道-----我校博士生陈国良教学科研攻关纪实
来源:
时间:2003-10-14 浏览:
(据《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4日报道) 陈国良,南空某训练基地主任。他是南空部队第一个自学成才的师旅级博士主官。他以打赢现代高技术战争为使命,带领官兵勤奋学习、奋勇攻关,先后有 1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陈国良也先后被评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
用知识武装头脑
陈国良求学路上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高度。大专毕业后,他就获得了航空油料和计算机应用与管理专业两个本科学历,1994年他又向硕士学位发起冲锋,连考3年力克英语六级这道关,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硕士团长。2000年7月,陈国良所在团改为训练基地。走上基地主任岗位的他又报考同济大学博士生,成为南空部队第一位在职攻读博士的领导干部。
军旅生涯二十余载,陈国良求知若渴,孜孜不倦。他深知,世界军事变革惊涛拍岸,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作为一个担负空军油料技术兵培训任务的训练基地主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立身于军事变革的潮头。
陈国良以自身过硬素质带动着训练基地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在他的主持下,基地大力推行教员成才“四步走”计划,即一年打基础、二年求提高、三年达“四会”、四年练全能,教员1/3学习、1/3教学、1/3搞科研学术。目前,基地教员和团以上干部90%以上在读硕士研究生,全部通过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考试,教员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培养能打赢的士兵
走进这个训练基地营区,大家都会情不自禁的感慨,它太像一所学校了。那数十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那可以和正规大学相媲美的语音教学室、微机教学室,那正在进行高技术知识讲座的阶梯大教室,那宽敞明亮的学术报告厅,那坐在教研室里认真备课的拥有副教授、硕士头衔的教员们……都向人们表明这是一所相当正规的军事院校。然而它却是一支地地道道的部队———担负空军油料专业兵训练的南空后勤某训练基地。作为我军先训后补训练体制和基地化训练的探路者,基地主任陈国良着眼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专业技术兵的要求,大胆改革,锐意探索,成功地闯出一条培养现代士兵之路。
推行一兵多能的培养模式,是这个基地的一个创举。他们打破专业壁垒,对培训专业进行优化组合,实行多专业和工种混训;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依托模拟化、网络化技术建设现代化训练场;改革教员培养机制,叫响“把课堂办到战场”的口号。近几年来,有近万名技术兵从这里走出去,成为空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国家劳动部、总参、总后有关部门的专家经过严查细考,对他们的培训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
瞄准战场搞科研
打赢目标就是科研攻关的主攻方向,陈国良对此笃信不疑。新型航油污染是世界许多空军部队一个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某部因航油污染使数十架战斗机停飞数天,不仅制约了战斗力的成长,还严重危及飞行安全。领导和上级机关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陈国良。
铁肩敢挑重担。陈国良带领科研小组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的所有机场,查找分析油料污染的原因。经过上千次对不同条件下发生污染的油料进行检测分析,最后,他们的目光盯上了油罐壁,是新型油料和油罐壁的金属物质在高温作用下或长途运输中发生了微妙的反应。如果能在油罐上涂上一层既美观又有防腐抗菌功能的新型涂料,将油罐壁与油料、微生物有效“绝缘”,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陈国良带领科研小组与有关单位联手攻关,终获成功。经过航空兵部队的一年多反复验证使用,证明新型涂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和抗腐蚀作用,通过了专家鉴定,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国良用自己的成功实践激励官兵,官兵们争先恐后投身到学习和科研攻关中,并取得一批成果。陈国良和战友们历时近两年的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的“ 野外供油作业方舱”,开创了我军油料快速保障的先例,战时条件下油管的铺设时间大大缩短,装备由几卡车缩小为一个小集装箱。此项成果获得当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稿件来源 :解放军报 2003年10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