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贵州花江峡谷大桥里的“同济智慧”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时间:2025-10-04  浏览:

近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横跨贵州黔西南州与安顺市交界处、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的通车,将峡谷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极大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饱含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其中也凝聚着众多同济人的专业智慧和辛勤奉献。

花江峡谷大桥巍然屹立于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之上,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居山区桥梁世界第一;其桥面距水面高差625米,同样登顶世界第一。大桥在索塔、锚碇设计,抗风设计,高空施工等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同济校友,勇担重任

一批同济大学优秀校友担纲领衔、勇挑重担,在花江峡谷大桥设计施工的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花江峡谷大桥总设计师(设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交通事业部桥梁设计分院副院长杨鸿波,是同济大学1999届本科、2005届硕士校友。他领衔大桥设计团队,提出了山门对开造型索塔、索鞍内置与空间主索鞍、分体式重力锚等创新设计,解决了大桥技术难题,完成了智慧缆索、锻焊索鞍、桥梁涂装、桥梁抗火、新型桥梁抗风构造设计、桥旅融合设计(桥梁部分)等创新设计,提升了大桥科技含量。20多年来,他主持完成了60多座桥梁设计,2025年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

花江峡谷大桥索塔设计分项负责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赵凯,是同济大学2013届硕士校友。他负责索塔设计工作,大桥索塔造型新颖,技术复杂,以受力合理的“门”型结构为基础,将峡谷岩层地貌融入设计,以竖向线条构筑刚直、层叠的构造,呈现出简洁而现代的美学风格。

花江峡谷大桥索鞍、索夹设计分项负责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陈仕国,是同济大学2015届本科、2018届硕士校友。他负责索鞍、索夹设计工作,大桥首次采用锻焊索鞍,具有轻质高强、节约材料、方便施工的优点。

贵州桥梁集团项目工程科负责人、同济大学2017届本科校友欧阳松,负责花江峡谷大桥临时结构分析设计、施工方案编制并参与大桥技术攻关。从项目初期至通车,近五年来他坚守花江峡谷大桥建设一线,完成缆吊及猫道结构分析与施工过程控制工作,并积极创新提升施工工效,以技术优化实现施工更经济、安全、高效。

同济团队,科研支撑

这座“云端之桥”的建造远比想象中艰难,峡谷中瞬息万变的风流、车辆疾驰时的安全性问题、百年运营中的长期耐久等,对结构设计提出空前挑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艾荣教授团队用现代科技破解这些工程难题。他带领团队成员王达磊教授、马如进教授、潘子超副教授、常皓程助理教授,践行学校“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学科转型战略,将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应用于大桥建设,完成了各阶段关键技术攻关。

团队提出了动力减震适宜体系与锻焊式索鞍优化构造方案,显著提升了结构韧性,优化了索鞍的力学性能,实现了结构的轻型化。创新融合风环境监测与AI预测技术,建立风场特征解析-猫道振动控制标准体系,攻克了施工安全性与舒适性难题。通过桥面风环境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融合,成功评估了风致行车安全性,为桥梁运营期风致行车安全决策提供了依据。此外,还解决了运营中的行人舒适性评价难题,为“桥旅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陈艾荣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立足全寿命周期,以低碳、智能、韧性理念贯穿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形成多项创新成果,为大桥高质量建设与安全运维贡献了“同济智慧”。

 (图/新华社、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