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2024年中学生科技夏令营圆满落幕

来源: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处、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4-07-08  浏览:

“科技的奥秘简直让人热血沸腾!”“这次夏令营真的让我知道了许多从未探索过的领域与知识,收获满满!”“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了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科技去解决问题、改变生活。”“奔赴一场很city的同济之旅,真的很happy!”……

今年夏天,来自6所同济大学附属学校和合作高中同济实验班,及2所托管县中的近350名中学生相聚在同济大学,沉浸在科技知识中,不断学习、思考与探索。

校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出席夏令营开营仪式

校党委副书记吴广明出席夏令营闭营仪式

7月7日下午,为期六天的同济大学2024年中学生科技夏令营圆满落幕。

基于同济大学的优势专业和学科方向,夏令营为中学生搭建了解学科前沿、拓展科学视界和培养前瞻性思维的分享交流平台,旨在深化创新教育大中一体化贯通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含分校)、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同济实验班,以及贵州大方一中、广西三江中学两所托管县中的中学生参与其中。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党委副书记吴广明分别出席夏令营开营仪式和闭营仪式,为同学们送上期冀和嘱托。

盛夏时节,徜徉在同济校园,同学们感受着学校优美的景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相比往年,此次夏令营的课程模块和交流环节更加丰富,新增STEM教育专题板块,围绕STEM教育开展了多场专题讲座和分组研讨。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担任夏令营的首位“学术大咖”,为同学们带来《月球探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报告,展示了月球探测技术背后的奥秘和无限可能,激发了同学们的无限畅想。

六天时间里,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工程概述、先进制造和创新思维等主题开展特色课程及讲座,介绍前沿科技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引领同学们走进通往未来科技的大门。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涂可晴说:“在夏令营中,我学到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坚定了投身科技研究的梦想。”

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同学们走进校内外实验场所和科普基地,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等,近距离体验新科技。

在实践教学环节,同学们动手参与颜色科学实践、机械动力挑战、结构模型制作等操作,互动式体验水处理VR仿真实验、自动驾驶模拟、裸眼环境虚拟等技术,对理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孙博文在参观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后感叹:“感受到了科技与速度的结合,简直让人热血沸腾!丰富的实践活动让我对科学的奥秘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向往。”

“要细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老师们鼓励同学们以自己的视角出发,培养问题意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在课题项目研究性学习板块,老师们带领同学们了解项目设计、系统建设、创意转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激发自己的创意进行实践项目探索。

我眼中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此次夏令营组织了“我眼中的未来科技”开放式讨论“人工智能为学习、创造力和沟通开辟了无限可能。”“我们正在设计一种盲人寻物语音手电筒,想要通过自己的创造帮视障人士获得便利的生活。”“希望可以设计独居老人日常疾病风险预警系统,让独居老人老有所依”……营员们围坐在一起,畅谈对未来科技与生活的思考。

此外,同学们还围绕科技著作、实践收获等话题,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伙伴们交流,分享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想法,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勾勒未来世界。

在同济看到更大的世界,对两所托管县中的同学们来说,此次夏令营不仅意味着上千公里的跨越,更需要拥有在陌生城市迎接挑战的勇气。在学习丰富知识和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成长与蜕变。 

“以前,我以为在手机里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当我真正踏入上海这片土地,才知道那只是冰山一角,上海的历史底蕴与先进科技吸引着我不断探索。”来自贵州大方一中的姚云说,“在夏令营中,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燃起了我的奋斗之心,我不应该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而是应该跳出框架,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不辜负此趟旅程。”

近年来,同济大学打出政策组合拳,持续推进大中小科学教育,围绕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推出了十项计划,并建立了一批教育基地,定期组织相关附属学校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今年,学校还首次与相关区教育局合作向中小学派驻科学副校长。中学生科技夏令营是十项计划的重要内容,充分依托同济大学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探索科技高峰的成长阶梯。

这是一个感受科技魅力的夏天,收获知识与友情,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夏令营虽然落下帷幕,但已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科学与求知的种子,相信它会不断生根发芽。祝愿同学们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拥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勇敢探索未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同济再相见。(文/陈少颖)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