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迎来成立35周年与共建10周年,现代城市韧性安全建设发展学术报告会举行

来源:党委宣传部、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时间:2024-06-02  浏览:

62日,在同济大学、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住建委”)携手共建的国内首个专门开展城市灾害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的市级研究机构——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迎来成立35周年与共建10周年之际,研究所举办现代城市韧性安全建设发展学术报告会,来自城市防灾各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齐聚同济大学,研讨交流现代城市韧性安全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首次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又一具体行动。

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市住建委主任胡广杰,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并讲话。市住建委副主任张政、总工程师刘千伟,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王复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云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原所长李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朱合华,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小华,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来自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住建委各处室和委属事业单位,同济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及合作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李群峰主持。

胡广杰表示,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自1989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本、综合减灾”的原则,依托同济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不断探索和实践超大城市防灾减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与防灾减灾综合保障中,发挥了科技窗口、专业机构和支撑平台的显著作用。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希望研究所聚焦超大城市灾害防治重点难点,全面加强城市韧性安全研究和多领域实践,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效能、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的权威性,为上海乃至全国城市安全韧性与防灾救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方守恩表示,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成立35年来,特别是与上海市住建委共建10年来,坚持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开展综合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在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学术成果,有力提升了上海城市运行安全与防灾管理水平,为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希望研究所胸怀“国之大者”,赓续优良传统,发挥校地共建、联合办学的优势资源和创新模式,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向建设国际一流城市综合防灾救灾专业研究机构的目标迈进。

在现代城市韧性安全建设发展学术报告会上,王复明院士、陈云敏院士分别结合当前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学术前沿、自身研究实践与思考,先后作了题为《地下工程防水与韧性隧道建造技术的发展》和《数智赋能城市安全》的特邀报告。

 

会上,举行了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换届聘任仪式,胡广杰、方守恩向院士专家颁发聘书。同济大学李杰院士担任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千伟总工、王复明院士、陈云敏院士、吕西林院士、朱合华院士、童小华院士、黄宏伟所长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来自上海市各委办局、高校、学会和企业的27位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杰院士代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发言,表示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联合各方力量,为研究所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为新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灾救灾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面向新时代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需求,研究所此次调整设立了10个研究室,会上,向新任研究室主任颁发聘书。这10个研究室分别涵盖城市健康与韧性规划、自然灾害、火灾与消防工程、生命线工程防灾、网络化基础设施韧性、地下空间与地质灾害、建筑工程安全与保险、公共卫生安全、城市交通安全、城市环境灾害等研究领域。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分别与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黄宏伟作了研究所工作报告,回顾了研究所发展历程,介绍了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及其工程应用实践。他表示,研究所将坚持“小核心、大网络”,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城市多重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为建设更加韧性安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持续提供科技支撑。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成立35周年与共建10周年以来,在上海市政府、市住建委等支持下,研究所汇聚优势学科力量,致力于为上海市政府提供韧性安全城市与综合防灾减灾的决策咨询服务。在国内率先研发了Multi-Hazard Shanghai系统,在城市风灾动态预报、城市供水管网病害智能诊断与爆管预警精细治理、城市道路地面塌陷隐患风险动态评估与精准防控、基于数字化的火灾事故调查技术和地下空间结构安全风险感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健全完善了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支撑保障了城市韧性安全研究与实践,并以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推动城市安全与防灾领域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和上海市城市安全与防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视频/李华)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