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毕业学子竞风流2022①|4年专业保持第一,91门课程满绩,这位宝藏女孩把蓝图绘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06-22  浏览:

4年专业学习始终保持第一,4个学期满绩点,91门课程为优,总平均绩点4.83,所有设计课成绩均为优秀,曾获10项奖学金,包括连续三次国家奖学金和全校唯一阿里山本科奖学金,获得8项国家级设计类竞赛奖项、6项创新及实践类奖项。她,就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李思颖。凭借亮眼的成绩单,她成功保送清华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6月13日,完成了毕业设计的答辩。她的毕业设计以《“双碳”目标驱动的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社区规划——“双碳”目标与社区规划的绿色交通策略》为题,为长白新村街道提出了多层次在地的绿色交通系统策略,以促进社区“双碳”目标实现。

“规划学子的学习研究与国家发展、城乡社会紧密相连。当前,规划要回应的问题日益多元。”李思颖说,“我不仅要在学术上潜心求索,不断探索新的规划技术、方法,更加贴合我国城乡发展的现实需求,还要积极投身实践,深入城乡,关注 ‘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努力解决实际问题,把蓝图绘在祖国大地上。” 

 探寻城市“老漂族”社会融入的规划策略

2021年9月,一项题为《双重漂泊,异乡难融——随迁“老漂族”社会融入困境及规划对策》的调研报告,在世界规划教育组织举办的WUPENiCity城市可持续调研报告国际竞赛中摘得金奖。“这一研究为促进我国特大城市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包容度提供了有益参考。”规划专家说。

来到陌生的城市照顾孙辈,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缺乏归属感,加之家庭代际冲突,时常有无根的漂泊感。日益庞大的“身心漂泊”的随迁“老漂族”已成为当前大城市流动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从规划的视角探寻“老漂族”社会融入的有效策略?怀着一份责任感,李思颖与几位同学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对沪上“老漂族”的生活状况和相关需求进行调研,对这一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困境进行多层面分析。

 经过调研分析,李思颖和同学们提出了三个层面的精细化解决方案:在城市层面,推进社会化抚养,建立面向“老漂族”的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体系;在社会层面,促进“老漂族”参与社会共同治理,通过公共空间设计促进社群互动,通过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促进“老漂族”的自我认同;在家庭层面,可针对三代同居需求进行可变住宅的改造设计,包括打通老年人房间与阳台,扩大活动空间。 

 构建儿童参与式乡村社区营造工具盒子

乡村普遍空心化,乡土文化缺失,缺乏成体系的乡土教育模块,如何通过乡土教育链接起整个社区?“我们结合城乡规划学专业知识,面向儿童构建以游戏形式开展的社区营造盒子,即工具包,增强孩子们对家园的认同感和参与感。”2021年4月,李思颖和另2位同学完成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乡土教育视角下,儿童参与式乡村社区营造工具盒子的构建》的答辩,并以优异的成绩结题。

团队随美丽乡愁团队分赴浙江余姚、云南大营两地进行在地实践,参与举办创变营,对根据两地不同特点(山水遗产、人文非遗)编写的“山水家园”课程盒子及社区营造盒子,从儿童(接受者)、老师(使用者)双角度进行测评,确认了盒子思路的可行性。2次实践摸索出更多合适的社区营造方式,如共创山水图卷,完成了《大营一方志》和针对大营哑巴节、土陶非遗的品牌创造。“我印象很深的是,大营的孩子从之前不重视家园的土陶遗产,到现在自发地为土陶遗产的发展出谋划策。”李思颖说。

家园照片展、家园记忆档案、古迹搜寻、乡村共建会、产业模拟……李思颖与同学在国创项目中构建了多种社区营造方法组成的工具包,而其当时所在的美丽乡愁团队则链接到了学校社团、相关机构等多方资源,为云南、浙江、湖南等地的一批驻村机构和乡村小学提供定制化服务。

“感谢母校给了我宝贵的锻炼与学习平台,我为同济而自豪,希望在未来,能让同济以我为骄傲!”她说。

                                                                                                                                       (文/黄艾娇  海报/胡方超)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