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坚持下去”——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辛旭速写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1-06-23 浏览:
学术上,他成果丰硕,发表高质量论文11篇,获国家(际)级科创荣誉9项;党务工作中,他表现突出,编纂6万余字的《同济大学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参考手册》;社会服务方面,他带队为上海市湿垃圾处置工作建言献策。他曾获评同济大学“学术先锋”、同济大学“先锋党员”等荣誉称号。近日,他又获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研究生)”,他就是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辛旭。
专注创新创业,科创成绩优异
作为在本科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辛旭常常挑战自我,积极参与各项科创竞赛。2019年,在读硕士研究生的他邀请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同学们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他们希望能聚焦“快递包装”这一主题开发产品,破解快递包装“体量大、回收率低”“人工作业快递分拣效率低”“易破损,奢侈品、生鲜货物在没有特别包装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价值折损”等难题,实现快递包装回收利用,助力节能减排。
记不清多少个周末,他周而复始地和团队成员一起研讨,披星戴月地备战,大家忙碌却充实而快乐。经过多轮修改,他们最终设计出了一款集折叠、保温、防震、可视化等功能于一身的快递包装。据介绍,这款包装使用PC材料,循环次数可达2000次。其批量使用,将有力推进绿色供应链再造,一个包装在全生命周期中可减少650公斤的碳排放。
这项成果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申请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
“做一个无悔的选择,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坚持下去,努力成为一个用力奋斗的人”。辛旭在开学典礼上,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从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到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再到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银奖……截至目前,他荣获国家(际)级科创荣誉9项、省部级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凭借持之以恒的付出,他在2018~2019学年度的科研总分位居年级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同济大学沈荣芳奖学金。
凝练党建成果,做学生党员表率
“作为一名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党员,依托专业能力,科学规范开展党建工作,为身边同学服务,带动身边党员做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表率,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学生支部书记论坛上,面对近400名学生支部书记,被问及支部工作的“法宝”时,他说。
他发挥专业所长,把握研究生党建规律、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开发“e支部”管理信息系统,探索“专业融合型”党建工作法。依托系统“志愿服务”模块,实现线上精准匹配帮扶需求、线下开展志愿服务并固化成为制度,累计帮扶300余人次,涵盖学术科研指导、创新创业答疑、实习信息咨询等。利用系统“组织生活”模块,打造集组织生活开展、总结、评估于一体的党员教育质量管控PDCA循环。通过常态化建设,支部连续4个学期获批同济大学学生支部“对标争先”重点项目,并获评示范项目、十佳组织生活案例。扎实的党务工作能力,使他在历次支部书记述职考核中均获评“优秀”。
2019年起,他受聘担任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建助理,参与学校学生党建规范化提升工作。他将管理学思维带入学校学生党建的发展规划中,精心设计《同济大学申请入党培训指导大纲》,厘清入党培训流程、把好入党“入口关”。他主持校级党建课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规范化研究》,编纂6万余字的《同济大学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参考手册》,为全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提供规范参考。他还负责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系统的开发,历经3轮反复修改,线上线下十余次会议对接,先后形成了近3万字的设计方案。目前,系统已面向全校千余名积极分子推广使用,成为他们理论学习的线上阵地。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同济大学先锋党员、同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公示中)。
结合专业特长,用心服务社会
2019年以来,上海市垃圾分类如火如荼。他带队参加“垃圾分类”主题社会实践,走访调研上海市7家湿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生产使用单位,梳理所遇到的“痛点”,并综合运用机械、能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微观”的垃圾清运模式、“宏观”的湿垃圾处理技术和布局创新等视角,提出上海市未来湿垃圾处置的创新对策。
2019年7月,在指导老师刘光富教授的帮助下,团队调研成果在《解放日报》发表。2020年3月,调研成果报送上海市委市政府,获肯定,并在当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二等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特等奖。
2019年6月,他与团队成员走进上海豫园街道,调研社区里存在的一些细小却对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的零碎问题。在和社区里面的爷爷奶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楼宇指示标识不清,会导致快递小哥找不到收件人所在的地址;小区晾衣架设置不合理,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团队成员们针对这些社区改造细节,从居民、居委会、街道办等多方面收集了改进意见,并基于运营管理(设施布置)、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学科知识,与团队成员共同制订了社区改造方案,为基层社区治理贡献了“同济智慧”和“同济方案”。(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