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举办学术论坛,庆祝建院110周年

来源:新闻中心、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时间:2020-11-28  浏览:

11月28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十院”)迎来建院110周年。当天,十院举办学术论坛,庆祝建院110周年。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兴鹏出席并分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刘志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施剑林应邀作主题报告。副校长顾祥林、医学院院长郑加麟出席并主持院士论坛,十院党委书记范理宏主持开幕式。上海市卫健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章雄,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文玉,静安区政协副主席鲍英菁,上海市医保局副局长曹俊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副书记方秉华、副主任朱同玉,以及十院班子成员与各临床医技科室和职能部门人员,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兄弟医院代表,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医院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等近500人出席学术论坛。

方守恩表示,同济大学发端于医学,培养出了一批医学大师。上世纪末,同济大学恢复医学学科建设,20多年来同济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离不开包括十院在内的附属医院的共同努力。在上海市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十院的领导班子勇于担当,医护人员无私付出,在开展卓越科研、完善创新体系、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站在新起点,必将承担新使命,同济大学支持十院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实施。学校全体师生将与十院携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为同济医学学科复兴,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同济人新的贡献。希望十院在新的起点上取得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医院建设的道路。

方守恩致辞

陈杰致辞

王兴鹏表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市人民政府的办医主体,始终关心支持着十院的建设和发展。十院积极落实国家和本市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科人才优势进一步增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现代医院治理的能级不断提高,不断开启新局面、创造新业绩。希望十院高起点谋划好“十四五”规划,着力提升疑难诊治技术、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及现代医院治理能力和精英化的管理水平,走出符合十院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王兴鹏致辞

十院院长秦环龙简要介绍了医院建院110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医院建院110年来,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抗美援朝医疗、唐山大地震、非典、汶川大地震、南极医疗保障、援滇、援疆、援藏、援摩洛哥、以及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都留下了十院人奋战的身影。我们将以建院110周年为新的起点,始终坚持公益性质,创造一流品质,真情服务人民,努力把十院建设成为智能化、精细化、高质量的现代化公立医院。

范理宏主持开幕式

秦环龙介绍医院发展历程

随后,院士论坛开讲。陈杰表示,在同济大学113年的办学历程中,发展和振兴医学始终是同济人的梦想,一代代同济人始终薪火相传,有着对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忠诚。今年,学校对标世界一流医学学科的发展,将医学院整体搬迁到沪西校区,攻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基础研究在临床的转化应用,全力支持附属医院建设成为与“双一流”相适应的研究型医院。此次院士论坛有幸邀请到刘志红院士、施剑林院士作精彩报告,相信他们的报告将给大家带来医学前沿的盛宴。祝愿十院在历史交汇点上披荆斩棘,再创辉煌。

论坛上,刘志红院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在肾脏病领域的应用》的主旨报告,她结合自身工作,讲述了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肾脏病预测、预后分析、患者分群、辅助诊断、指导治疗及基因组学等。施剑林院士作了题为《面向肿瘤治疗的纳米催化医学》的主旨报告,讲述了纳米催化医学的概念,纳米靶向治疗如何通过对肿瘤内部环境催化的改变,最终为肿瘤治疗提供新型方案。

顾祥林主持院士论坛

郑加麟主持院士论坛

刘志红院士作主旨报告

施剑林院士作主旨报告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医疗集团会议,范理宏、秦环龙分别作了题为《党建领航新时代医院创新发展》《DIP: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围绕公立医院多元绩效改革、公立医院经济运营分析和成本绩效管理、医院薪酬绩效优化策略、学科发展与转型、医疗质量建设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附属十院成立于1910年,最早名为“上海沪宁铁路医院”。1945年,更名为“京沪铁路管理局上海铁路医院”。1959年,医院划归上海铁道医学院领导,更名为“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1971年,上海铁道医学院外迁宁夏,医院划归上海铁路局,更名为“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1993年,医院成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995年,上海铁道医学院与上海铁道学院合并为上海铁道大学,医院更名为“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铁路医院”。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医院更名为“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2004年,医院成建制整体移交上海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十院若干学科已经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同行中形成了一定的辐射力,若干领先技术已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多个学科牵头制定了国家和国际医疗指南和规范,若干著名专家担任全国和上海的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心内科研发的国产左心耳封堵器应用于临床,推出全球首个可穿戴心电监测心肌梗死预警系统,这套设备成功用于今年登顶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员们的心脏监护。超声介入学科是国内为数不多开设40张介入病床的单位,近年来相继获得国家杰青、优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计划,今年一个科就获批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神经外科创建标准化神经危重症监护中心,抢救成功率高达90%,2019年就成功抢救来自美国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6架次直升机运输患者。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能力和临床科研已经到达国内领先水平。微生态诊治中心建立了国际领先的菌群移植术,累计治疗患者6000余例,移植次数7.1万余次。大肠癌诊治中心按国际先进模式实施极低位直肠癌精准功能保肛术。眼科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医技护管一体化的日间手术中心。骨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多项发明专利在近100家医院得以使用,惠及几万例病人的康复。妇科创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及盆丛神经子宫支阻断技术,获得“程氏三角”和“程氏立交”两项国际命名。同济大学癌症中心建设初具规模等。这些开创性技术的使用和学科地位的快速提升,极大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能力、技术水准和医疗品牌。

自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以来,十院紧紧依托同济大学,不断提升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自“十三五”迄今,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973计划”和“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4项,累计科研经费3.58亿。5年内,获“杰青”3名、“优青”4名以及万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各1名;SCI论文每年稳定在350篇以上,总计3400余篇,并获得省部级一等奖5项。相继成立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上海市超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癌症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今年又获得申康临床研究10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这标志着医院逐步迈入以临床研究为导向的发展新格局。今年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积极承担国家区域肿瘤中心的建设。医院连续12届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近日刚刚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通过初评。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医院目前主要承担同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培养工作,拥有国家级住培基地15个、国家级专培基地3个、上海市专培基地16个,高质量培养未来的卓越医学人才。

十余年来,在上海市卫健委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十院率先实施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和转方式、调结构、转机制的内涵式发展新模式,不断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大数据病种组合指数付费的改革试点,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设,始终坚持医院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和保障发展可持续性。在新医改形势下,医院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加快推行了学科专科化、专科中心化、医技护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技术提升和内涵建设上进一步提出外科微创化、内科技术化、医技介入化和诊断分子化,全面推进医院管理模式、诊疗模式、运行模式和服务模式深刻变革。医院还建立了不同紧密程度的医联体58家,为快速推进长三角医联体一体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由十院牵头组建、以多个临床与医技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同济大学癌症中心正式成立。通过几年的建设,癌症中心秉持“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和前沿的精准医学理论,在血液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呼吸系统肿瘤等常见高发癌症领域推行综合性肿瘤中心标准,致力于推进“精准诊断、新兴治疗、群体康复、全程管理”的癌症防控与治疗体系。

4天前(11月24日),基于同济大学癌症中心平台与框架的“肿瘤细胞治疗中心”揭牌并投入运营。这是十院与上实集团院企合作成果。十院将以肿瘤细胞治疗中心启用为契机,致力于诊疗策略的创新,加快相关研究的临床转化,打造肿瘤综合、精准治疗的新学科,努力构建具有上海乃至全国影响力的肿瘤中心。

同日,十院新建急诊综合楼项目启用。急诊综合楼集门诊、急诊、医技、ICU、手术等功能于一体,重点突出创伤急救、卒中、胸痛、腹痛、危重孕产妇救治和老年急危重症救治六大平台,将院前救治、院内急诊和严重创伤救治无缝衔接,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在同一楼内完成检查、诊断、抢救、监护、治疗、手术等全部医疗环节,真正在物理层面做到了“急诊一站式”。

                                                                                                                               (图文/新闻中心、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