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支撑的历史使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全国政协委员时再次发表重要讲话,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作为一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一个问题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与时代同步伐”,要善于锐思考,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本质。通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观察、认真思考和科学分析,探索其背后的真相和规律。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长期从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他主张学者既要多读书,读好书,但不能死读书,要勤于思考,善于提炼和总结,并乐于向社会传播自己的思想。长期以来,他的个人微博一直保持3万以上的阅读量。同时,诸教授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市委、市政府“双聘”决策咨询专家。经济与管理学院钟宁桦教授,细致梳理二十多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发展历程,基于微观数据和严谨的实证分析,定量考察了工会、集体工资协议和书面合同对于工资及其他员工福利的作用,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发现。钟教授也因此在32岁时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人民为中心”,“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要关切社会发展中的“急难险重”问题,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研究宗旨。想人民之所需,急人民之所急,呼人民之所求,解人民之所困。当前,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垃圾产生量与可消纳能力严重失衡的矛盾,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有“垃圾教授”之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杜欢政教授带领课题组,通过多轮实地调研,设计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两网协同”方案,并在国内多地开展应用研究。凭借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扎实工作,杜教授入围世界经济论坛等发起的“全球循环经济奖——领导力奖”。经济与管理学院石建勋教授依托设立在我校的上海市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受到全国哲社办和上海市委宣传部表扬,并获评2018年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先锋人物奖。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潜心深耕,不断为社会贡献有价值、有意义的精品力作,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2012年,人文学院孙周兴教授开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德格尔著作集编译》,选择海德格尔重要著作共30种,旨在将其思想原貌呈现给中文读者。课题组寒暑不歇,砥砺前行,完成了30卷本,约1100万字,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个外国哲学家著作翻译项目,为中国学者赢得国际学术声誉。完成这一鸿篇巨制后,孙周兴教授马不停蹄,2017年再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尼采著作全集翻译》立项,率领团队进入新一轮“苦战”。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苦练内功,为青年学生点燃思想之火炬,并以更多人文关怀,温润滋养其心灵。上海市教育功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院士,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评论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78岁高龄仍坚守教学一线,精心讲授本科生和博士生课程。他不仅竭尽所学,传道授业,更为莘莘学子耐心解答各种人生困惑。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占才教授在思政课堂拥有大批“粉丝”,奥秘何在?李占才教授认为一是要靠信仰,二要练就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本领,既要进行扎实的理论研究,不断地“感悟理论、理解理论、升华理论、创新理论”,也要尽可能贴近社会生活,积累大量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情怀,要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经济与管理学院丁士昭教授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意识到提升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数十年来致力于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创新和发展,为我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改革,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国际接轨和人才培养,建设监理、建造师等制度的建立以及工程管理信息化推进做出突出贡献。培养出中国工程院丁烈云院士,乐云、王广斌、何清华、李永奎教授等一大批活跃于国际工程管理学术界的优秀人才。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密切关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时刻与国家相关部委保持联系,跟踪重大需求信息。单晓光、朱雪忠、宋晓亭教授依托各自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交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同时,学院教师积极参与中欧创新合作对话,充分展现了中国知识产权界学者的智慧和风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要有更为宽阔的国际视野,更为宏大的全球格局,守正创新,着力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方面取得诸多进展,成为全国十家“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之一,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做出重要贡献。门洪华教授聚焦于中国战略研究,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我校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中译外项目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仇华飞教授致力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著述颇丰,撰写的论文成为教育部高校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七篇优秀论文之一。设计创意学院则将“设计驱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面向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用设计思维推动学科交叉、集成与创新,搭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平台以及生态系统,持续“追踪”并努力“引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前不久QS2019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我校艺术设计专业位居全球第14位,比上一年上升4位。再次向世界同行诠释了中国设计的精神和价值,展示了中国设计的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涉及诸多学科,不同类型的学科研究范式不同,与现实社会的接触方式和接近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对于同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更多能够体现创新质量、社会贡献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践行同济大学“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办学理念。(作者为我校文科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