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1月28日下午举行第一次大会发言,18位政协委员先后发言。市委书记李强出席会议。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作题为“对标世界级城市,提升长三角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的大会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高等教育一体化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推力量。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伦敦、东京、纽约等核心城市,既是全球商业、金融、文化中心,也是全球高等教育的高地。这些城市中的大学是创新人才的孵化器,也是新知识、新发现的策源地,还是所在城市软实力的风向标。与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比,上海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还存在多方面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标国际先进,上海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较低。上海劳动力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比例低于一些世界级城市。参考各权威世界大学排名系统,在全球顶尖高校阵营中,上海高校的数量偏少。在对城市和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撑度、贡献度方面,上海高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面对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强大需求,上海高等教育的供给水平亟待提高。
二是上海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与伦敦、东京等城市相比,上海在全球留学生市场中的竞争力仍显薄弱。除了上海纽约大学等少数高校,绝大多数上海高校接纳学历教育的国际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明显偏低。同时,上海对国际一流学者的吸引力不足,与世界级城市的顶尖学府相比,上海高校师资的国际化水平是一个短板。在SCI论文国际合作发表方面,上海学者的表现偏弱。在科研合作网络上的活跃度,上海高校学者与波士顿、伦敦、纽约等城市存在明显差距。
三是上海高校的科研创新力不足。根据路透社“2018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上海最具科技创新力的高校数量少于纽约、波士顿、东京、巴黎等城市,且上榜高校的位次处于前100位的末端。在具有商业价值的研究产出、大学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力等指标上,上海高校明显落后于国际领先城市。在论文被引用率的作者数量方面,世界级城市高校的表现也普遍强于上海。

为充分发挥上海在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城市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双一流”建设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通过在周边城市开设分校、共建共享教学与就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完善上海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吸引社会资本在上海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医学、理工和文化创意类民办院校,丰富上海高等教育的供给体系,为上海科创中心和“四个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推进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增强上海高等教育对全球优质学术资源的配置能力。由上海发起成立“世界主要城市群高等教育联盟”,汇聚全球城市群顶尖高校的学术资源,提升长三角城市群高校整体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外国一流的创新型、创业型高校来沪开展合作办学。打造“留学上海”品牌,不断优化上海高校留学项目的结构、层次和服务体系。由上海发起举办年度“长三角国际学术人才博览会”,为本地区高校引进世界一流学者搭建高端平台。
三、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增强区域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由上海牵头建立长三角跨区域的世界顶尖高校联合实验室,推进区域内更多高校成为全球创新知识的策源地。持续加大高校的高峰学科、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创建更多国际一流学科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建立社会资金投入高校基础研究的体制和机制。
四、提升开放办学的能级,强化上海高校对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评价体系,加强上海高校与区域内的各创新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协作网络,完善产学研用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区域内高校力量,加强国际专利申请、授权和商业化应用,加快推进在上海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步伐,推动长三角高校整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