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造大洋钻探船,让梦想照亮现实

来源: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时间:2017-06-09  浏览:

       (科技日报“决心”号6月8日电)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的钻探工作已经结束。大洋钻探船“决心”号去了南海北部的5个站位,并在其中的4个站位成功获取了岩芯。第三站位是个遗憾。在这一站位,本预计钻探到南海稳定扩张期洋盆,打下IODP历史上第五深的海底钻井。但因钻井平台离合器接连出现故障,“决心”号不得不将其放弃。
       但离开之前,它已在海底留下了一个重返锥。这意味着,若干年后,如果有其他船只想在此继续钻探,它们可以在3800米水下找到重返锥,将钻杆重新探入。
      “也许10年后,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船回到这里。”航次项目经理卡洛斯说。
       这可能并非玩笑。建造中国自己的大洋钻探船,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用自己的钻探平台要话语权
       “中国需要自己的海洋科技航母。”IODP368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翦知湣一直强调的“航母”就是大洋钻探船。其工程复杂性高,学科交叉性强,又需要大兵团作战,是对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多重考验。
       早在2011年,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提出了我国大洋钻探发展“三步走”战略。近期利用“互补性项目(CPP)”机制,争取实现1—2次我国主导的大洋钻探航次;中期目标是学习欧盟租船打钻的方式,成为IODP的“平台提供者之一”;长期目标就是建造中国的大洋钻探船。
      “可以说,这个航次结束后,我们就完成了三步走的第一步。”翦知湣说。IODP已有三个航次,都是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CPP航次,中国有近40位科学家获得上船机会;而非CPP航次中,中国的上船名额为2—3个。
       第二步将在2018年迈出。翦知湣介绍,中国打算自己组织国际航次,租船在南海南部巽他陆架进行钻探,该航次预计在2020年左右实施。
       “我们现在处在跟跑阶段,等我们自主组织航次时,就开始了‘并跑’。要领跑就需要第三步——造船。”翦知湣说,要想在IODP中发挥更重要作用,进入IODP领导层,中国就需要拥有自己的钻探平台。
       当走完前两步,中国也就为造船做好了准备。
它应该是一艘怎样的船?
       目前,世界上的钻探平台只有三个:美国的“决心”号,日本的“地球”号以及欧盟的特定任务平台。
      “决心”号于1985年开始成为大洋钻探计划专属钻探船,中间经历过改装和翻新。如果不出意外,它将于2028年退休。“地球”号则是个大块头,它于2005年正式交船,有“决心”号5倍大。不过它一出动就耗资不菲,且目前只能进行浅海钻探。欧洲曾一度想造一艘自己的破冰钻探船,但因缺乏经费,计划夭折。
       中科院院士、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汪品先曾表示,2023年IODP新十年计划结束之时,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恐怕面临缺乏“航母”的困境。他指出,综合总体情况来看,美、日、欧三方都不可能承担这项任务。
       如果由中国来造,它应该是一艘怎样的船,要实现怎样的科学目标?
      “得把国家需求和科学探索需求结合起来。”翦知湣表示。日本“地球”号的目标是了解地震发生机制,这和日本国家利益息息相关。“而我国钻探船的国家目标是什么,一定要清晰。”
       第二次南海大洋钻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特别强调,不同的科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船的不同功能和对技术上的不同要求。“多少时间用于科学探索,多少时间用于满足其他资源化开采需求?不同目标怎么平衡?这些问题都要思考清楚,而且现在就该开始讨论了。”
       其实,造船要做什么,直接关系着中国如何定位自己的大洋钻探。
       但有一点,并无争议的。那就是,新船的钻杆,应能去往地球更深处,采用更新技术,挑战更高难度。
       曾任IODP 副总裁的汉斯·克里斯坦指出,新船要能在地球上更多海域工作,比如至少能在水深4千米到5千米的海域实施钻探;而且,它要能再从海底往下钻探3千米到4千米。目前,“决心”号打出最深的海底钻井,深度约为两千米。
在海洋领域无法“单干”
       这样一艘船,是主要解决中国“家门口”的问题,还是像“决心”号一样,到世界更多地方探索未知?
       在船的运营模式上,接受采访的科学家们不约而同,提出要走“国际合作”之路。
       “即使是美国这样综合国力第一的国家,在海洋领域也无法‘单干’。”林间说,“IODP运行多年,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它不是大洋钻探平台唯一的运行管理模式,但值得借鉴和学习。”
       科学家提出了“四足鼎立”的设想——在IODP内部,由美国、日本、欧盟和中国进行共同领导。“我理想的模式是,不同领导方以地区为中心形成几个松散的组织,大家都在IODP的框架下开展钻探。中心和中心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翦知湣认为,科学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大家应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有了自己的船,说话更有底气,我们将按照国家目标做更多探索,并可以引领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翦知湣这样展望。

1

                      


      编者按:2017 年2~6月,来自中、美、英、德、法、意等13个国家的66名科学 家搭乘美国“决心号”科学钻探船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执行国 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航次,这也是南海的第三次大洋钻探。此次南海大洋钻探由中国科学家设计和领导,共有来自国内13个单位的26位科学家参加,其中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共有8位教师参加,翦知湣教授担任368航次首席科学家。
      在南海第三次大洋钻探执行期间,还有来自新华社、科技日报和东方卫视的记者随船参加航次,他们将不断发来有关航次的最新进展,报道科学家在船上的工作生活和所想所感。为此,我们开辟“南海第三次大洋钻探”专栏,共同关注这一国际深海研究的盛事,为我们的科学家点赞 ,期待航次取得圆满成功!

媒体报道
2017年6月7日造大洋钻探船,让梦想照亮现实

2017年6月5日南海钻探遭遇小挫折,但我还会回来的

2017年6月5日大洋钻探,下一个十年更需要中国

2017年5月31日海上科考,制度化科普缘何缺位

2017年5月31日“决心”号科学家祝福科技日报小读者

2017年5月25日海上补给船给“决心”号送来离合器

2017年5月14日大洋科考朝夕追,地球体检“测井”忙

2017年5月14日“决心”号上的科普连线

2017年5月11日地层的年龄,有孔虫悄悄告诉你

2017年5月10日大洋科考,中国能从“决心”号学到什么

2017年5月8日泥土也能开口“说话”,用地质学的语言——“决心”号上的三段“石头记”

2017年5月6日“决心”号上玩起科普直播

2017年4月26日泡沫碗“深海奇遇记”

2017年4月18日夜晚说早安

2017年4月16日翻开南海“生命之书”

2017年4月9日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上半场”圆满结束

2017年4月4日“决心”号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针”深度达到全球第七

2017年3月27日 岁月静好 生命旖旎 -- 海洋沉积学家眼里的南海“大洋红层”

2017年3月25日 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成功“触摸”南海洋陆过渡带基底

2017年3月24日 给孩子们打开地球科学“一扇窗”—记“决心”号上的科普活动

2017年3月22日 古今尘世知多少 沧海桑田几变迁——南海海底“超微世界”的语言

2017年3月18日 在大海挥洒青春——记参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中国“80后”

2017年3月20日 随笔:碧海扬波 “鲯鳅”曼舞——南海的春天印象

2017年3月13日 绘制海底“磁性 条形码”追溯南海“岁月之歌”

2017年3月12日 到南海 追寻“尘世的诗篇”—记海洋沉积学家刘志飞

2017年3月9日 南海大洋钻探:问号与惊叹的交响

2017年3月9日 让“最 新鲜的”科学探索走进课堂—“决心”号上科普教育的启示

2017年3月7日 特写:提取“分子化石” 探寻南海古环境“蛛丝马迹”

2017年3月7日 一起到南海“追梦 ”——记“决心”号上的女科学家们

2017年3月1日 南海海底 再次发现“大洋红层”

2017年2月22日 “小帅哥”的“超微世 界”

2017年2月20日 我国在南海建立深海沉积观测“野 外实验室”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2017年2月15日 “决心”号抵达南海目标海域 第三 次南海大洋钻探顺利开钻

2017年2月14日 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大洋钻探 有多牛?

2017年2月13日 “决心”号启航前往南海目标海域 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进入冲刺阶段

2017年2月9日 南海第三次大洋钻 探即将起航

教师日志:

2017年5月20日 “决心号”上的“5.20随笔” 

2017年5月19日 来自“决心号”的祝福

2017年5月16日穿越T60: 见证东亚沧海桑田巨变

2017年5月13日第二次“赶考”——参加IODP南海大洋钻探368侧记

2017年5月6日搜寻南海古环境变化的“蛛丝马迹”

2017年4月6日特别的“海上学期”(二)

2017年3月24日 南海“大洋红层”的魅力

2017年3月18日   南海的超微世界

2017年3月16日 “决心号”连线同济开展海洋科普活动

2017年3月9日 浮游有孔虫讲述的南海神话

2017年3月9日 特别的“海上学期”

2017年3月8日 南海深海钻遇砾石层

“决心”号在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钻探(3月5日摄)。_副本

“决心”号在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钻探,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