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周怀阳教授成功完成搭乘“蛟龙”号首次下潜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3-06-19  浏览:

  新闻中心综合新华网消息,正在中国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6月18日上午搭载首位“乘客”在南海一冷泉区下潜,16时30左右,“蛟龙”号返回母船“向阳红09”。首位下潜科学家、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出舱,身体状况良好。

4mlzdlygcack01p

                          6月18日,“蛟龙”号首位“乘客”、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出舱。(图片来源新华网
  周怀阳出舱后,接受了其他5位科学家特殊的“欢迎礼”――浇水。五塑料桶水逐一浇在周怀阳身上,他浑身湿透,现场一片掌声和喝彩声。“坐着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下潜我已经等了10多年了,今天真的是特别激动。今天在潜水器里说着中国话,看着中国字,感觉很好,很愉快。”周怀阳说。

75pby4tqqmeae5x

6月18日,安全返回的“蛟龙”号首位“乘客”、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接受特殊“欢迎礼”——浇水。
(图片来源新华网)

      周怀阳说他等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已经等了10多年一点都不为过。早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筹备和论证阶段,周怀阳就是坚定的支持者,希望中国能早日有自己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1000米和3000米海上试验前,周怀阳负责为潜水器在南海选择试验海区。
  对于“说中国话、看中国字”的真切感触则来源于他2006年乘美国“阿尔文”号下潜的经历。当时,周怀阳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参加了中美联合深潜航次,他还为此自行设计开发了深海热液喷口原位温度长期探测系统,并使用这个系统成功进行了国际深海海底首例人工黑烟囱生长实验。
  1961年出生的周怀阳能成为“蛟龙”号首个下潜科学家,除了因为他是中美联合深潜航次中方首席科学家、有下潜经验以及是“蛟龙”号正在执行的“南海深部计划”成员外,还源于他在深海环境科学、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学术成就。
  2002年周怀阳开始自主研发我国首台高温高压开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实验研究平台,2008年指导其博士生利用这个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模拟海底热液环境成功合成了丁烷和戊烷。这次参加“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他的团队也带来了不少自制的设备和仪器。
  6月17日,“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潜带回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碳酸盐气囱样品和一些贻贝样本,周怀阳异常兴奋,不停地向队员讲解这些样本的科学研究价值。
  17日晚,得知自己将作为首位“乘客”下潜后,周怀阳说:“我下去都听潜航员,只让潜航员问我,我不指挥潜航员。”但采访结束后,他迫不及待地研究17日潜水器拍摄的冷泉区视频资料,准备取样仪器,和潜航员沟通,一直准备至半夜。
  “今天在水下看到了非常壮观的景象,相信有了‘蛟龙’我们能有更多发现,更好地了解深海。”周怀阳说。
  18日,“蛟龙”号进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二次下潜。9时20分左右,潜水器被布放至水中,蛙人解开潜水器的绳缆。9时37分,潜水器注水完毕开始下潜。10时22分,潜水器下潜至水下1300多米,并抛载第一组压载铁开始水下作业。
  在水下作业约5小时后,潜水器抛载第二组压载铁开始上浮,15时56分左右,“蛟龙”号在母船右舷前方浮出水面。随后,母船甲板部门、蛙人和水面支持部门工作人员将潜水器回收至母船。
  这个潜次是“蛟龙”号第54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科院声学所张东升负责测试潜水器定位系统,周怀阳教授在海底实际观察冷泉区。
  据了解,这个潜次的任务是以长基线定位系统性能验证为主,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采集冷泉区样品,获取海底相关环境参数。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

4d3jiyzpg8sc3xs

6月18日,“蛟龙”号被母船吊出水面。(图片来源新华网)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http://news.tongji.edu.cn/catv/player.asp?id=40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