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智慧同济 畅享大学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2-12-26  浏览:
      日前,在华东“六省一市”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暨上海高等教育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我校做了“创新机制,服务为先”的主题发言,交流了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实践成就和建设思考。

服务,体现在贴心设计上
  在会场上,当与会人员登陆无线网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发出一声赞叹,“同济的网速这么快!都快赶超光纤有线网络了”。我校在今年5月分期完成校园无线网(Wifi)建设,共部署6000多个无线AP,是上海地区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校园无线网。同济师生无论在宿舍区还是教学区、办公区甚至足球场,都可以便捷无线上网,尤其是在校园活动集中地区,如各食堂门口,大学生活动中心附近,专门为学生布设了无线网AP,只要找到tongji.student.partal,就可以使用自己的光网宽带账号进行无线网的登陆。“学校将有线网和无线网两套完全不同的网络整合在一起,不仅极大方便了我校师生登陆无线网获取资讯,更是免除了无线网费用,大大节省了师生的上网开支,这在上海地区的高校中尚属首创”,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林强介绍说。
  硬件只是提供了服务的通道,系统才体现了服务的内容。我校于2003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出“网上选房”系统,5000多研究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选房任务,不但对系统、同时对硬件也是挑战和考验。林强说,实践证明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各类学生对宿舍的选择,也实现了学生住宿情况的全网络化管理;此外,我校特有的“网上订票”系统改变了以往学生寒暑假订票的模式,通过网上订票,学生免除了登记、选票、甚至在外售票处彻夜排队的痛苦;2003年启用的“网络信息报送发布系统”构建信息交互的通畅渠道同时,也成为学校信息的原始资料库,目前存有信息量近2万条;我校首创的一卡通“挂账流水”功能解决了因师生使用不当或意外因素导致的账务不平的问题;刚刚上线的“进校证申请系统”让驾车的教师又省去了重复登记办手续的麻烦,等等。这一切为大家所熟知的服务功能,体现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本旨所在。

xyw-2


便捷,建立在优化之上
  我校的数字化校园自本世纪初开始建设,通过从早期相对单一的业务系统建设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型,立足于“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以及“校园主页”、“信息门户”等核心应用平台,形成了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体系。“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单点登录(SSO)为师生使用各业务系统提供了便利;“公共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各系统间数据的“实时”交换,使得数据得到有效、及时的共享应用;“校园主页”,打造了信息汇聚平台和公众快速流览通道;个性化的“信息门户”,提供了统一访问、消息提醒、快速参与业务、集中查询、公共服务等“一站式”的应用和服务。
  “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理念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一起,为同济学子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同样地,与基于行政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一起,“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学工管理信息系统”、“干部网络考评管理系统”、“专项经费管理系统”,为教师提供了项目、论文、成果、专利和考核等综合服务;“大型设备共享平台”进一步实现着学校资源共享,设备效能得到最大化利用。
  网络图书馆建设可谓是资源的高度数字化和强大整合性的一个集中反映。今年4月推出的“同济大学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把偌大的图书馆“搬”入手机,随身携带、触手可及。同时开通的“移动短信服务系统”,以免费手机短信形式为师生提供还书提醒、电子阅览室空位查询、公告信息推送等多种人性化服务。“卓越联盟”图书馆知识共享服务平台开通,更是让联盟高校师生共享海量资源,其中包括图书书目330万种、期刊8.5万种,中文期刊7100万篇、外文期刊过亿篇,以及各类学术资源3700万篇、数据库约500种等。

xyw00_2


畅爽,我尽享e-life
  临近期末,今年9月刚刚入校的研究生赵同学说,“我第一次没在火车站、没在铁道部购票网站,而是在学校网站上买到了回家的车票,真方便!”这只是同济学生便捷校园生活的一个缩影。
  手机终端日益成为师生上网的主要工具。面对需求,学校着力建设手机访问应用平台:开通了同济大学官方微博,目前的粉丝量达11万;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学生手机终端——“微同济”成为校园发布校园信息、管理活动的平台,主要内容有“活动”、“新闻”、“日程”、“收藏”、“提醒”等,未来的3.0版本还将增加“名片”、“指南”、“济人”、“济事”等内容。近80个学生社团开通管理账号;紧接着,为了提高手机平台服务的质量,学校还将推出无线网络从Web认证(tongji.partal)到1x认证(tongji.1x),提供进入无线网覆盖区域后免登录的便捷方式。
  随着IPv6时代的到来,我校的校园网也已经全面支持IPv4/IPv6的双栈访问,并拥有2个/48的IPv6地址段。云技术,也已经被运用在我校数据中心的升级改造、师生邮箱的扩容和图书馆数字化等建设中。
  “服务催生应用,应用推动建设,建设提升服务”,常务副校长陈小龙说,“做了,便要做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校园网络初建,发展到如今的智慧校园建设,同济大学一路踏实前行”。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