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学习卓越女性,共话女性成才之路。以“卓越女性成才之路”为主题的第二届同济大学女教师论坛,12月6日下午在四平路校区举办,4位同济女性荣获第二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

上海市副市长赵雯,上海市妇联党组书记焦扬、妇联副主席朱鸣、妇联组织部部长竺倩伟,上海市教育工会女工部部长朱小娟,我校党委书记周祖翼、党委副书记姜富明、副校长伍江等出席。校党委副书记、妇委主任马锦明主持论坛开幕式。

“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旨在表彰和学习在同济大学发展进程中做出过卓越贡献,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成绩卓著,具有广泛社会声望的同济专兼职女教师杰出代表。经基层部门层层推荐,校妇委组织评委评审,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颜德姮,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副市长赵雯荣获“同济大学卓越女性荣誉奖”;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玲、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荣获“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导师奖”。与会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

周祖翼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卓越女性奖”获奖者是同济女性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是同济女学生、女教师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同时希望同济女教师论坛围绕卓越女性成才主题深入研讨,为更多女性成才提供经验启示。
赵雯、焦扬、伍江分别发表主题讲演,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支撑女性成才的多种重要因素和条件,包括自身付出努力、组织的关怀、政策的支持等。

会上还为16位获首批“同济大学青年女教师成才资助金”的青年女教师颁发了证书。据介绍,“青年女教师成才资助金”自今年起设立,旨在更好地帮助同济大学青年女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本职岗位上得到成长和锻炼,以促进高层次女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每年资助若干名优秀青年女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研究。
在主题演讲之后,与会人员还围绕“女性成才动力与职业网络”展开专题研讨。上海社会科学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包蕾萍,复旦大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谢晋宇,我校教务处处长、十八大代表何敏娟作为嘉宾,结合各自研究和人生体会,与参会人员互动交流。
本次女教师论坛由同济大学妇委、女教授联谊会、优秀青年女教师联谊会、女子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同济大学卓越女性荣誉奖获得者介绍
颜德姮,1936年1月生,上海市人。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现任《结构工程师》杂志副主编,上海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系,1962年在波兰华沙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建国后最早获得国外名校工学博士学位的女博士之一,也是同济历史上最早的女博士之一。1981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访问学者。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钢筋混凝土结构教研室主任、结构工程学院副院长兼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工程结构研究所所长。
颜德姮教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业务精湛,外语水平高,学术成果突出。1992年获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标准三等奖。1990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93年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出版专著有:《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工程学》、《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全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CEC超薄型石材蜂窝板应用技术规程》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颜德姮教授几十年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培养优秀学生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为结构工程混凝土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取得全国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多年来,她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培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赢得了师生的共同赞誉。她品德高尚,为人师表,注重团结协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优秀女教授,是同济大学工科女教师中的杰出代表。
赵雯,1956年11月生,安徽安庆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副市长。1974年5月参加工作,历任上海市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总会计师兼财务部经理,同济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兼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南汇区副区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2008年1月起担任上海市副市长。2001-2002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赵雯教授在同济大学任教期间,展现出很高的教学、研究和管理能力。她在学术上遵循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对教学和科研投入很大的精力,业务水平突出,公正秉直,敢于担当,对工作、对学生要求严格,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在会计系任职期间,她注重制度建设和学科创新,对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担任校长助理期间,她对工作倾注了很大的热情,积极协助校长完成分管工作,对同济大学妇女工作及同济女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许多心血,赢得了师生的交口称赞。
作为副市长,她分管体育、旅游、知识产权、人口计生、妇女儿童、参事、文史等工作。她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聚焦重点,兼顾全面,抓大事促发展,为上海打造体育强市、建设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做了大量工作。领导人口计生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妇儿委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大妇女儿童的保护力度等,使她赢得“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口碑。
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导师奖获得者介绍
陈玲,1958年12月生,河南开封人。
现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公党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自1996年结束法国留学进入同济大学以来,陈玲教授一直兢兢业业、严谨治学,“耕耘”在环境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第一线。她不敢怠慢“为师者至高的职责和神圣的使命”, 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念。在《环境监测》、《环境仪器分析》和《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等多层次课堂教学中,突出特色和重点,很受学生欢迎,也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她承担的《环境监测》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0年被评为同济大学首批卓越课程。她承担的《环境仪器分析》课程2011年成为我校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陈玲教授长期从事环境监测、污染物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科研研究。她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荣获省部级科研奖项4项,发表学术论文约120篇,其中SCI/E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2012年她荣获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奖,2007年荣获上海市育才奖,2002年度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称号。
陈玲教授在追求卓越过程中,力求踏实、求真;她不急功近利,更注重“信誉”而非利益。作为博士生导师,她用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活跃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注重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和特点,给予每个研究生发挥兴趣和特长的成长空间,遵循着在不同中求大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她自称与学生是同一个科研战壕中的“战友”,亦师亦友、志同道合,潜心协同创新。多年来,她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取得了可喜的科研业绩和荣获各类学业嘉奖。
卢永毅,1963年10月生,浙江嘉兴人。
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起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3年起至今任外国建筑史与现代建筑理论学科组责任教授。自1990年起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本科、研究生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并从事西方建筑史、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以及近代建筑保护研究。发表西方建筑史、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以及历史保护研究文章50余篇,参编建设部十五全国重点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主编《地方遗产的保护与复兴》、《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以及《谭垣纪念文集》和《黄作燊纪念文集》。2005年获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奖。2008 作为负责人之一,“建筑理论与历史”课程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主持或参与上海近代建筑与城市历史研究与遗产保护科研项目近20项,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设计实践在中国的移植与转化(1920s-1950s)”。近年来发表多篇西方建筑史教学论文,建筑历史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
在研究生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方面,卢永毅教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新的知识领域,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多年来,在研究生“西方建筑史”和“建筑设计中的历史向度”两门课程中,以理论文本的比较阅读、设计作品的历史解读以及引进国外师资力量以充实和拓展课堂教学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受到广泛好评。她所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