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保护区首条高原声纹栈道亮相
【四川日报】五十九种鸟类有了“声音身份证”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5-11-25 浏览:

声纹识别监测设备。 受访者供
图沿着栈道漫步,耳边传来鸟儿社交觅食、亲子育雏的鸣叫……在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黄龙保护区),一种“听得见的守护”正悄然改变着生态保护的方式。
2025年6月,世界首条高原地区声纹栈道在黄龙保护区亮相。通过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许晓青团队长达3年的科研合作,黄龙保护区建立起一套以声纹识别技术为核心的鸟类监测体系,在精准识别出59类鸣声鸟类的基础上,将科研数据转化为可听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为自然保护地提供了智慧化管理经验。
鸟类也有“声音身份证”
“就像每个人的指纹独一无二一样,每只鸟的叫声也拥有各自的声纹特征。”许晓青介绍,声纹识别技术通过提取声学特征,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为不同鸟类建立专属的“声音身份证”,实现精准识别。
为何用这种技术监测鸟类?许晓青认为,声纹识别主要有三大优势:首先,对鸣禽的监测特别有效,尤其适合追踪在林间快速移动、难以肉眼观察的鸟类;其次,能够实现全天候持续监测,通过每小时10分钟、24小时不间断地采样,完整记录鸟类的活动规律;其三,可与时下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利用开源工具进行实时分析,能极大地提升研究效率。
声纹识别技术的引入为保护区工作带来了变化。黄龙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安德军对比说:“传统鸟调依赖调查人员沿样线行走,通过望远镜观测和鸣声辨别进行记录,易受人员经验、天气条件和时间限制影响。”2022年项目启动时,仅布设了两台设备进行试验,“令人惊喜的是,40天的监测数据显示,声纹识别发现的鸟种数量超过了传统调查的数量。”
如今,6台形似小蘑菇的监测设备,根据人为干扰梯度在黄龙保护区精心布设。“从无人干扰的核心区,到中度干扰的乡村聚落,再到游客密集的景区,一个区域布设两台,为进一步研究、量化人为干扰对鸟类的影响提供依据。”许晓青说。
声纹栈道让鸟鸣“看得见”
经过3年持续监测,研究团队不仅识别出59种常见鸣禽,更揭示了鸟类活动的时空规律。“鸟群就像一支精妙的乐队,在不同时段更换主唱。”许晓青描述说,研究发现,鸟类有着鲜明的昼夜节律,晨昏时分的合唱最为热烈。季节变化也影响着它们的活动范围:夏季多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区域活动,冬季则向低海拔的乡村聚集。
此外,研究还量化了人为干扰对鸟类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团队确认海拔、人为噪声分贝值及持续时间是影响鸟类多样性的三大关键因素。“这些发现可直接用于景区精细化管理。例如,在鸟类繁殖期或晨昏合唱关键期实行游客限流。”
为了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公众,一条180米长的声纹栈道应运而生。该栈道通过声音展亭和数字展厅,将物种识别成果、时空分布规律、鸟类多样性概览等声纹监测数据转化为直观体验。
“这里展示了18种鸟类声音,详细介绍景区内活跃度高的5种典型鸟类。游客在漫步的同时,能沉浸式学习关于鸟类的知识,从而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很受游客喜爱。”安德军表示,下一步,黄龙保护区将继续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深化跨领域科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声纹栈道、科普读物等多元形式,让科研成果成为公众可感知的生态体验,持续守护这片珍贵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俊伶
链接: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51125/1063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