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樊秀娣:落实“压缩课程、减少学分”,应切实把课程建设好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25-11-25  浏览:

近日,多所高校官宣“压缩课程、减少学分”,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索,切实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此举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高校对学科专业的升级和转型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普遍偏多,导致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偏少,这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压缩课程、减少学分”并非是简单砍掉一两门课程或几个学分,而是要通过缩减教师的授课时间,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从而助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从本质上讲,这不是要减少学生的学习量,恰恰相反,这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效学习而学得更多、更好。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总量整体高于欧美高校,但主要集中在通识课程,尤其是国家规定的思政、外语、体育等必修课程。其实,国内高校本科的专业课程总量并不高,在课程总量中的占比低于通识课程占比。而且,国内高校本科专业课程总量大体低于欧美高校。这可能是国内高校一直致力于“压缩课程、减少学分”,但实际效果并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实事求是地讲,可以削减的课程空间的确不大。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减反增,因此,要实现集减量、提质和增效于一体的“压缩课程、减少学分”,具体操作难度相当大。可喜的是,眼下高校纷纷从最根本的课程结构改革入手。例如,本、研课程贯通以减少课程数量;理论课与实践课合并,边做实验边讲原理,并由此节省课时数;开设跨学科课程,以减少课程总量;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从教师讲多、讲细到讲少、讲精,并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多琢磨、多练习。这些尝试大多已取得了良好成效。

实践经验表明,要真正落实“压缩课程、减少学分”,其精髓就在于切实、踏实、扎实地把课程建设好。为此,相关课程开发要重视以下4点:

第一,激发学生的内生驱动力。“压缩课程、减少学分”是要促使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探索者。当今时代,学生一旦拥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总能找到学习机会。创新人才具有发现知识、探究真理以及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强烈内驱力,这是他们抵抗探索道路上不确定性、失败和寂寞的必备条件。因而,教师要厘清课程的价值与意义、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学到的知识未来能用来做什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发现世界、创造未来。

第二,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落地的具体体现,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由模式。“压缩课程、减少学分”留出更多空间“迫使”学生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因此,要允许学生参与制定针对自身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为此,教师要尽可能详尽地与学生共同探究未来社会的变化趋势及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从而自觉承担自主选择的责任。同时,高校的学籍和教务等管理系统也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及时、到位的管理服务。

第三,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压缩课程、减少学分”有助于将学生从“标准化”的教育形态中解放出来。如果学生只能面对满载的课程,那么他们就会忙于应付课程学习、追求考试高分,因为这些成绩关系到保研资格、奖项与发展机会。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难以深入探索课程以外的领域,也容易陷入过度竞争带来的疲惫与迷茫。要让学生学有余力,才能自主选择校内外课程,甚至国外大学课程和学习活动,到更广阔的天地驰骋。

第四,发展学生非线性思维。国内学生要想得到课程“高分数”,就要了解“标准答案”。这种评价体系驱使教师和学生均习惯于“唯书本、唯权威”的线性思维框架,对偏离“标准答案”的“奇思妙想”较少包容,更缺乏赏识,这与创新人才培养对批判性、独立性和创造力的要求并不相符。“压缩课程、减少学分”的意义之一,正是为学生提供 “打破常规、自由想象”的可能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寻世间奥秘,学会展现自己并欣赏彼此的独特才华。

最后必须强调,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压缩课程、减少学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关乎教师个体素养的全面提高,还涉及各种跨学科专业、跨学历层次、跨行业企业等教师团队的组建,以确保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紧密度。此外,还需革新影响教师教学投入的高校制度文化,进一步深化对高校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改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压缩课程、减少学分”事关重大,需要稳扎稳打地坚定推进。

樊秀娣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25-11-25 第3版 大学观察)

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5/11/387403.s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