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同济大学科技中学课程研讨会召开。科技中学学科教师结合前期课程内容建设情况进行了分科汇报,与会专家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核心学科及科技人文融合课程开展研讨,为同济大学科技中学课程建设把脉定向、出谋划策。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教育处一级调研员曾阳,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规划处处长李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一零一教育集团总校长陆云泉,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上海市教委教材和语言文字管理处处长江鸿波,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刘丹,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生物特级教师乔文军,上海市高中物理教材主编、复旦大学教授蒋最敏,上海市高中生物教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云龙,上海市高中化学教材主编、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寅,上海市高中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数学特级教师况亦军,同济大学相关基础学科专家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吕培明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科技中学是践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的实践载体,筹建以来一直围绕教育改革目标积极探索。希望以此次课程研讨会为契机,聚焦破解科技教育痛点,依托大学的育人资源与学科优势,通过共研课程、开放平台、跨学科教学等举措有效推动科技中学的高质量办学。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同济大学科技中学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认为发挥大学专业优势,设计的结合真实工程和科学的场景和实例的课程讲义内容,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满足科技中学办学定位要求,并从课程体系、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等角度展开交流研讨,为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更好地与国家课程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曾阳介绍了教育部关于未来科学高中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同济大学科技中学应为创新人才培养与育人方式改革探索定标。李明建议强化跨学科整合,兼顾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避免学科割裂与单一延伸。陆云泉建议通过项目化学习构建真实场景,同时考虑教学效率。王洋希望同济科中立足国家战略与办学定位,筑牢学生基础学科根基。蒋最敏认可课程体现了科学、工程融入常规教学的特色。靳全勤认为课程能够有效实现大中贯通。张建卫建议考虑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开展实验教学。赵云龙提出需加强科学思维培养,优化内容难度。陈寅认为课程设计骨架牢靠、内容饱满、路径简约,建议关注教学实施。况亦军提出课程设计需要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江鸿波认为课程的内容设计体现了同济科中的高起点和高质量,希望进一步打磨,朝着系列教学辅导用书的编撰出版方向努力。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研讨会集中呈现了科技中学课程建设的阶段性进展。接下来,科技中学将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建议,持续建设大中贯通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满足科技后备人才成长需要的育人模式,努力打造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