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华社APP】探寻千年古都的文明脉动——同济大学国际学生感知中国·西安行

来源:新华社APP   时间:2025-11-28  浏览:

为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提质增效,为国际学生提供认知中国的全景窗口,近日,同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策划并组织了“感知中国·西安行”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汇聚了来自德国、柬埔寨、智利、俄罗斯、土耳其、哥伦比亚、巴基斯坦、印度、南非、毛里求斯、新西兰、科特迪瓦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名学生代表。他们来自同济大学的中德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及医学院等不同学院,在留学生办公室主任陈毅立的带领下走进了古都西安,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国的历史积淀、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在“知”与“行”的融合中,感受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登古城墙,触摸历史的城垣

活动的第一站是西安古城墙——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是明代都城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

学生们沿着城墙漫步,透过高耸的箭楼与坚实的砖垣,想象千年前守卫长安的士兵与商旅往来的繁华景象。聆听着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变迁,他们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中国古都”的厚重底蕴与城市记忆。

鉴碑林之美,识汉字之魂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同学们沉浸在碑石长廊之中,近距离欣赏历代碑刻、法帖与墓志铭,了解中国文字艺术的演变历程。来自德国和印度的学生表示,看到唐代楷书与北碑隶书时,深深被汉字之美和中国书法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所打动。

赏华夏文明,访盛唐遗迹

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最宏伟的佛教寺院之一。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学生们聆听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故事,感受千年前东西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不少同学表示,这正是他们此次“感知中国”的最大收获——在历史中看到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

随后他们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学生们穿行于展厅之间,从青铜器、玉器、唐三彩到丝绸之路文物,感受华夏文明的辉煌与延续。每一件展品都成为讲述中华民族故事的窗口——同学们惊叹于古人的工艺智慧,也思考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走近非遗,感受匠心传承

文化体验环节,学生们走进永兴坊,参加了一场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皮影制作体验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学习染色、拼装与操控皮影,在灯光下让一个个人物“活”了起来。

同学们纷纷感叹:“中国传统艺术不仅精致,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思。”通过这场互动体验,他们真正理解了非遗背后的人文精神。

世界奇迹,历史震撼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生们被眼前的恢宏景象所震撼——数千件兵马俑整齐排列,神态各异,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军阵雄姿。

他们仔细聆听讲解,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并亲手体验了兵马俑制作工艺,在泥与火之间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力量。

感受乡村振兴,走进关中人文

活动最后一站,学生们走进被誉为“关中印象体验地”的袁家村。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关中民居风貌与民俗生活,街巷里飘着油茶香,院落中传来陕北说书声。

同学们一边体验传统手工艺,一边了解当地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不仅在城市,更在乡村,在保护与创新的结合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同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陈毅立表示,近年来,面对着数智化大潮对来华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留学中国”品牌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与价值双轮驱动转型的迫切需求,“感知中国”实践活动也呈现出新变化。一是强化数智技术赋能“感知中国”。在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学校愈发重视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平台提升活动效能。从前期宣传、中期执行到后期反馈,数字化管理工具的全流程应用,大大提升了活动的组织效率和影响范围。同时,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图片、视频资料通过高校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的账号进行二次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壁垒。二是形成多元协同的感知生态。“感知中国”活动突破了以往高校单打独斗的分散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高校承办、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教育生态。例如,这次的西安行活动,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同济大学承办,活动还得到新东方前途出国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和长安大学等知名企业和高校的大力支持。这种协同机制不仅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也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标志着来华留学教育向系统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84602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