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贫困县宁陕推行15年免费教育,即今年秋季开学起,所有学龄前儿童将可以免费上幼儿园。宁陕为推行免费教育将投入财政收入的近四成,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官员称宁陕模式不具备可复制性,不愿宁陕的免费教育对其他地区产生压力,更不愿他们因此尴尬。(9月27日《济南时报》)
据报道,宁陕县教育改革的最早动因是县委书记陈伦宝的一次访贫问苦。几年前,陈伦宝一次下乡途中遇到一群读寄宿初中的学生,其中一名学生装的一罐咸菜,是他一周的下饭菜,陈伦宝深受触动。由此,宁陕的主政者开始推出“营养计划”,帮扶贫困学生,并把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到教育改革上,最终实现15年免费教育。
宁陕县人口也少,税收也少,能率先推行惠民利民的免费教育,关键在于它能下决心拿出本地收入的40%以及所有政府财政开支的30%用在教育上,同时厉行节约,出台多项规定压缩行政办公费用,在全县大力倡导节俭之风。据介绍,宁陕县里规定,包括书记县长在内,出差住宿费严禁超标,不准新修办公场所,严格控制公费考察、全县领导干部3年内不得换新车,严禁超标准购置交通工具等,节省资金投入教育事业。目前的宁陕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是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单身宿舍改建而成,十年未装修,风格简朴。“在宁陕,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这句话成为“穷县办富教育”的经典概括。
陶行知曾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穷县办富教育”所以深得人心,就是因为促进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正如专家所言,宁陕县教育模式一定程度解决了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体现了教育公平,并有效减少了贫困地区辍学率。与陕西神木、吴起等富裕地区的免费教育不同,“宁陕模式”更具有社会意义,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现实中,一些地方虽然在认识表态上看似十分重视教育,都有“科技强县”“科教兴市”的构想,但实际工作中却不愿意“勒紧裤带”压缩行政开支,没有过硬的措施保证优教育投入、开支,有的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让原本不足的教育投入更加捉襟见肘,结果对教育的重视只能流于空谈。
复制或借鉴“宁陕模式”,实现“富教育”,仅仅依靠提升对教育重要性的觉悟与认识还不行,还必须像宁陕那样制定出确保投入的严密制度与过硬措施,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通过领导带头、厉行节约扶持教育,要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避免相关部门挤压、挪用教育经费,保证教育经费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才能变成现实,而不是一句口号。
■再评
“15年免费教育”的民生情怀可复制
跟“神木医改”一样,宁陕“免费教育”注定是个孤本。如同武侠戏中的“独行侠”,“免费教育”跟“穷县身份”的结合,注定令人注目。凡涉及民生,兼顾民生的举措,都应当得到奖励,宁陕的今日成就,自然会引来好评潮,数年的一以贯之,无法用“作秀”去诠释,由此激起的舆论涟漪,寄托着社会公众的更多期待。
一地一态,有的成功的确无法复制。宁陕有其自身特点,比如领导的重视,比如县情因素,都可能左右实施这起宏大的教育惠民工程的命运。诚如当地人自认为的那样,所谓的“免费教育”,其实是“有限”的免费。诚如神木的医改一样,也以“相对的免费”——从本质上,其体现的是社会资源的财富向谁倾斜的问题。
宁陕免费教育的最大迷人之处,其实不在于免费多少的问题,而在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付出。从一罐咸菜而萌生的免费计划,梯次递进,数年坚持毫不动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不惜出卖办公大楼渡过危机,以压缩行政开支作为保障,一支一收令人感动。更为关键之处在于,作为穷县,没有“以财政富了才办事”为理由,在条件看来并不具备的情况下,创造条件优先解决民生问题,这需要很大的决策勇气和施政决心,更需要良好的政治良心和民生情结为依托。
囿于各种因素,宁陕“15年免费教育”模式或许在一些地方并不能复制。比如东部的一些惠民举措,在西部就很难实现。“宁陕免费教育”模式或许没有普适性,或存在“南橘北枳”的“水土不服”,但其创造模式的思维,却可以得到传递和延伸。只要真正有“以人为本”的执政良心、执政理念,一切惠民之策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现。
对于地方主政者来说,当从宁陕模式中寻找“民生”的影子,复制并落实“民生思维”、民生情怀,从而转化为落实的行动,民生之愿才能真正成为民生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