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某某名校不上”容易导致的后果是,报志愿没有梯度。
哪种填报志愿的方式最好?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确定答案。但公认的是,“考前填志愿”和“估分填志愿”两种方式强调考生的主观愿望和自我评价,而广东今年起实行的“知分填志愿”方式更强调客观现实以及与环境的协调。说得通俗点,就是考生“想怎么报就怎么报”的空间减小了,如今是“考多少分、办多少事”,一切从实际出发。
既然如此,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得先把心态摆正。马虎应付的、“随大流”的、“爸妈做主”的、非某某学校不上的……不理性、不科学的心态也许会导致终生的遗憾。看看记者搜罗的“禁忌”和“攻略”,让我们从“心”开始填志愿!
高考一结束,儿子就把填报志愿的事推给妈妈萍姨来考虑,萍姨最先想到的是上网看看招生计划。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专家说:“报专业要尊重个人特长和志趣的原则”。萍姨就想,“我儿子喜欢打电子游戏,天天趴在电脑上玩,学计算机专业应该可以,有兴趣嘛!”但“打电子游戏”和“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划等号吗?简直“驴唇不对马嘴”!!
五大“问题心态”不能有
一、跟着感觉走
所谓“跟着感觉走”是指学生在填志愿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思考,而是凭感性经验或表面信息就做决定。
比如说只看专业的名字,有的家长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搞计算机的,就让小孩报了这个专业。结果进校以后才发现,这个专业跟计算机应用专业有很大的区别。还要注意的是,学生兴趣的和专业的内涵是否符合,“感觉”出了错可就“驴唇不对马嘴”了。
二、父母说了算
据了解,全国高校开设的专业共有1171个,是一个听着都“头大”的数字。孩子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于是高考一结束,填志愿的事反倒推给爸妈了。当然也有家长一定要“当家作主”,给孩子选学校、选专业。
像男生小张想考上海交通大学,但父母坚决反对,希望儿子留在广州、考中大。考前报志愿的时候硬逼着报了中大。小张很抵触,高考前情绪一直不稳定,结果最后虽然考上了中大,但在校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三 、“随大流”总没错
“从众”恐怕是报志愿时最普遍的心理了,总有不少人认为随大流最稳妥。事实上,这种心态很不理性:一没有深入了解自身的需求、能力和现实情况;二则容易导致“扎堆”,抬高分数线或将来的就业门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学专业。前几年,不少高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录取的分数线是文科专业中最高的。没想到就业的时候,法学专业的大量毕业生发愁找不到合意的工作。
四、“一切由我做主”
这种心态与“父母说了算”是两个极端。高考生们大都是十七八岁,性格上还有青春期的逆。有的孩子习惯性地和师长“唱反调”,你们要往东,我偏要往西。
五、非某某学校不上
“非某某学校不上”容易导致的后果是,报志愿没有梯度,第一志愿录不了往往就直接落榜了;再就是轻率地决定复读,似乎再考一次就一定能考上。专家指出,其实近两年是考生人数的高峰年,但高校招生计划不会再大规模扩招、甚至有小幅缩招的趋势。今年错过了“车”,可能明年也上不了。所以请考生珍惜录取机会,不要轻言放弃。
七项基本原则要谨记
一、社会需要的原则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建议,考生和家长应关心一下广东省“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这些行业在未来四五年内是必然会比较热的。如生物制药、IT等的高科技专业;属于支柱产业的汽车、石油化工以及制造类专业等。
二、尊重个人特长和志趣的原则
三、经济可能性的原则,即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条件选择学校 一般来说,农、林、师范、地质、公安、军事、警察院校、国防生等费用较低。
四、考生个人愿望与学习成绩相一致的原则 这需要考生准确定位自身的水平,全面考虑到批次、学校档次、自身潜力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
五、符合自身身体条件的原则 在高考录取中,部分专业对身体条件是有特殊要求的,如身高、视力等;考生如果身体条件不过关就可能会被退档。
六、义务、权益与责任和风险相结合的原则 因为考试和录取有成功和失败两面,考生应在各方面考虑到风险及应对措施。特别是今年实行知分填报志愿,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掉档、落榜等无法绝对避免,考生和家长心里要“有底”。
七、与考试科目相对应的原则 这点需要考生和家长的细心留意。如某高校的一个文科专业,只招选考历史和政治的学生,那么选考地理的学生就不要填报了。相关的信息在《专业目录》和《报考及填报志愿指南》等权威资料中可以找到。
填志愿的客观依据
考试可以称为“一个人的比赛”,考生只要尽自己所能解题即可;但录取却是一大群人的竞争,最终被哪所学校录取不仅取决于自身考试成绩,还取决于当年整体考试水平和志愿流向。那么填报志愿的时候有哪些客观依据可参考呢?
首先考生和家长需要了解当年的招生计划,像《专业目录》和《填报志愿指南》这样的权威资料要精通。填报志愿之前,高校会通过现场活动、媒介等方式提供咨询,考生和家长总结出问题,有备而去,效果会更好。
其次要注意各类学校的招生范围及其要求。比如说,有些高校对本地生源有照顾,或者降低分数线、或者提供别的优惠政策。如深圳大学对深圳本地生源就有大幅优惠,但这一政策外地考生享受不到,广州考生千万别搞混淆了。比如三侨生报考暨南大学是有特殊政策的,这也是有利条件。
报志愿无对错 只是选择问题
专家和资深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其实报志愿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根本在于个人意愿和选择。所谓的方法和技巧,也只是为选择服务的最佳途径。
虽然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但考生首先要问自己:我想学什么?我想去哪个学校?我想在哪个城市学习?毕业以后我想从事什么工作?
自己的意愿清晰以后,才能选择最适合的填报志愿方法。记者收集了四个志愿规划,分别代表了四种考生的选择,供读者参考。
第一类是只想读本省的重本
第一批志愿分别为:
暨南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
该生最想进暨大,但如果上不了,他也愿意留在省内读重点,因此第一批没有填任何外地学校。而选择华农和中医药大学,则是因为两者的录取线在重本院校中偏低,用来“保底”。
第二类是只读外省的重本
第一批志愿分别为: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华大学
辽宁大学
长安大学
福州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这个考生的志愿正好相反,没有一所本地重点高校,可见是一门心思要考出去。选择的院校有梯度,有些虽然在广东不知名,但质量绝对不差。
第三类是挑专业不挑学校
比如这个考生的第一批志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暨南大学
中山大学
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复旦大学
显然,他最想上广外,如果上不了,宁可落到第二批,在普通本科院校中读一个好专业。因此把清华、复旦等顶尖名校放在第一批最后面,这是有意使其成为无效志愿。
第四类是不挑学校及专业,只求能上重本
像这名学生的第一批志愿:
山东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新疆大学
内蒙古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这名同学填报了新疆和内蒙古的院校,这是广东考生很少选择的。但该考生也正是看准了这样的高校在广东招生的分数较低,为上重点本科毅然选择了离家千里去求学。
2008-06-27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