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是沪上各高校的招生咨询日———26日,东北片高校纷纷组织校园开放日,二本招生院校也开展了联合招生咨询会;27日,本市大部分高校都参加了在上海体育场举行的高考招生咨询会。接连面对家长咨询,高校老师纷纷感叹:家长们咨询的问题过于局限,而他们对孩子兴趣的了解,又十分缺乏。
记者昨天在上海体育场看到,整个体育场外围分布着上海大学、上海师大、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40余所高校的咨询摊位。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家长。据高校老师粗略估计,到场的多为考生家长,考生不足一成。面对为何要替孩子做主的问题,家长们回答十分干脆:“孩子在家复习功课,没空。”一位从南汇赶来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选择学校和专业当然要由家长做主。
此次上海大学首次从各个学院抽调了88名在校大学生,到现场接受考生咨询。该校副校长叶志明表示,这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当年父母的那份关心和操劳,一方面是让咨询家长能通过大学生获得对学校更为鲜活的印象。此外,上海海事大学派出了身穿航海制服的学生,欧华技术学院派出了身穿护士服的护理专业学生,来到现场为家长答疑解惑。
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杨若凡认为,对于考生来讲,复习虽然重要,但是抽出半天时间与自己喜欢的学校进行交流,作出自己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高校也更希望跟考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给予考生专业选择的指导。
哪个专业最热门?多少分才能被金融专业录取?进档之后会不会退档?……这是咨询会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听说有的高校对在创新方面获得奖项的考生给予一定加分,不少家长都带来了考生的获奖证书。可当老师问家长“你的孩子最喜欢学什么”时,很多家长都答不上来。一位家长说孩子喜欢动漫,老师建议他考动漫专业,但是家长马上说:“其实他爱好挺多的,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想学什么。”
上海建桥学院在举行咨询会时,开放了学校的数控机床实训中心,但却根本没有考生和家长有兴趣,学校事先精心准备的讲座只好作罢。“这些设备其实非常先进。考生到学校来参加咨询,应当尽可能熟悉专业的具体情况,了解学校的培养理念。”建桥学院招办主任俞晓光遗憾地说。
不少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应该尽可能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而不应该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同济大学招办的肖老师称,每年开学后都会有五六百名学生提出转专业的申请,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就是因为考生对报考的专业不了解,大多不是考生自己的兴趣,而是父母根据专业的考分和就业情况进行权衡后做出的选择。
“请问如果被调剂到了博物馆系、哲学系这样的专业,那孩子以后的就业怎么办?”“金融学和统计学到底有区别吗?哪个专业就业前景更好?”……招生咨询会上,几乎每所高校就业办的摊位前都是最热闹的,孩子今后的就业问题,成为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考虑的重点。
记者看到,在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摊位前,几乎每个老师都带来了各自专业历年来的就业率以及就业流向,引得不少家长纷纷认真抄写。一位姓谢的家长称:“我来替孩子咨询,最主要就是了解他想报考的生命科学各个专业的就业流向,顺便看看有可能被调剂去的那些冷门专业的就业情况。”而另一位姓费的家长则在同济大学的咨询现场反复比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专业的就业率。
“其实,不论是冷门专业还是热门专业,都有就业的适应途径,何况近年来各高校都开始根据人才培养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复旦大学就业办的一名负责人介绍说,在周六一天的咨询中,她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如果孩子被调剂到某个冷门专业后就业怎么办。其实,即使是被很多文科考生问及的博物馆学这样看似冷门的专业,每年的就业率也不低,因为有些看似很冷僻的专业,由于全国开设这类专业的高校数量都是个位数,因此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供应远小于需求。而且现在不少企业在录用应届毕业生时,未必把专业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素,因此对于考生来说,还是应该注重兴趣主导,而不是让就业成为专业选择的主导。
“到底是清华录取可能性大还是北大录取可能性大?”“如果孩子今后在外地读书,回上海找个好工作的可能性会减少吗”……在各高校的咨询现场,除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江浙一带的名牌高校,其他的外地高校即使是211的高校,也都是门可罗雀。
在咨询会现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摊位前都围满了咨询的家长和考生。清华大学负责招生的徐老师称,学校分配在上海的录取专业都是适合上海的,并且都是学校的热门专业。他甚至举出了概率论来说明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和其他高校一样大,从而鼓励考生填报清华大学。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上海考生填报外地高校。按照规定,上海考生考入外地高校的话,毕业后户口可迁回并回沪就业。学生在毕业前一学期内,可以到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得到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同时,今年还对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中报考外省市普通高校的本市生源考生在一定情况下给予加分优惠,对被录取到边远省市和生源不足的外省市普通高校的本市生源考生,还给予一次性经济补贴。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还可以在上海申请政府贴息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