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中国在扩招中提高研究生质量

来源:   时间:2003-01-18  浏览:

1月18日,是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第一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仫佬族考生潘玉波按时走进了考场。他说:“今年国家继续推行研究生扩招政策,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我又在不少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我有把握实现自己的梦想。”

来自中国国家教育部的统计表明,2003年中国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创纪录的79.9万人,比2002年增长27.7%,拟录取人数为21.7万人。

中国人有句古语,叫“学而优则仕”,重视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国家给予知识分子很高的待遇。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不少企事业单位也十分重视网罗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

迫于就业压力而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心态,他们普遍认为,拥有国家承认的高学历也就意味着拥有了优于别人的竞争资本。壮族学生韦纪连说:“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硕士研究生却供不应求,我们班近一半同学走上了考研的道路。”

然而,连续几年时间超过30%比例的扩招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报考工商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的考生数量庞大,而报考哲学、历史、宗教等专业的研究生相对较少。由于不少研究生抱着单纯的就业目的参加考试,他们的学术功底十分薄弱,一些学生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历史学教授唐凌说:“扩招给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带来了新的压力,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现在一些学校甚至发展到一位导师指导20-30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

关于研究生扩招和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引起了政府、专家、媒体和民间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几乎所有阶层都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提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中的比重。报考过程中的冷热不均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但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改革考试制度、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早在2002年,中国就改变了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单位介绍信的做法,从2003年开始,研究生入学考试也由过去的5门课程缩减到4门,把专业课留给学校面试时考察。专家认为,这种转变与中国正在倡导的尊重公民的受教育权、贯彻素质教育宗旨等内容密切相关,同时赋予了学校和导师更多的招生自主权,让导师选择更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进行专门培养。

建立良好的优秀人才免试推荐体系也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法大学2001级法律思想史研究生陈炜就是通过这一制度读研究生的。他已经在多家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良好的学术功底得到了法律界专家的肯定。

高等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同样也在推动着改革的实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开始面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学术腐败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正在严格学术规范,制定在校学生学位论文上网公开的评价方案,以遏制论文抄袭的现象。一些高校对抄袭论文者处以终身取消学位评定资格的制裁。国家教育部的一位官员表示,高等教育系统将进一步推行导师责任制,并逐步推行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的匿名评审制。

新华网 2003年1月18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