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新时代汉学家的五个基本定位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5-11-17  浏览: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4日电(记者 许婧)“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汉学是研究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博大学问。汉学的理路与旨归为何?在中国崛起已经变成事实的今天,汉学如何为当代中国做出阐释?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教授以《新时代汉学家的五个基本定位》为题撰文,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中外文明对话日益深化的今天,汉学家不再是单纯的中国文化研究者,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关键纽带。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赋予汉学研究全新的时代内涵,也对汉学家的身份定位提出了更清晰的主动要求:汉学家需以中国立场为核心,在文化交流、认知迭代、价值根基、传播实践与历史传承中锚定坐标,推动汉学研究真正服务于中外文明互鉴。

汉学家首先应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畅通者,以守护交流通道为核心责任。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双向的理解与传递,而汉学家正是这一过程的守门人与疏导者。汉学家要能主动打破文化隔阂:既要准确传递中国的发展理念、社会现实与文化精髓,避免将中国文化窄化为古董式的符号;也要将本国社会对中国的真实认知、潜在疑问反馈给中国,成为双向沟通的桥梁。唯有保持交流通道的畅通与纯净,汉学研究才能跳出“自说自话”的局限,真正成为中外信任的基石。

汉学家需成为中国认知的同频者,以动态视角跟进中国发展。中国并非静态的文化标本,而是在时代浪潮中持续演进的鲜活生命体。汉学家应建立动态学习意识,不仅要精通中文,更要深入中国的社会肌理,走进乡村与城市、接触不同群体,在实践中理解中国发展的逻辑与内涵。唯有与中国的发展同频共振,汉学家的研究才能具备现实价值,为世界理解真实中国提供有分量的参考。

汉学家必须兼具家国情怀,以本土认同筑牢文化互鉴根基。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不会真正爱中国,汉学家对母国文化的认同,是理解异质文化的前提。若汉学家背离本国的历史与价值,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便会失去根基,甚至可能成为文化割裂的工具。汉学家应坚持本土立场,既尊重本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又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两种文化的对比中找到共鸣点。唯有扎根于本土认同,汉学家搭建的文化之桥才能既向中国传递本国文化的精髓,也能向同胞解释中国文化的逻辑,避免交流走向偏差。

汉学家应是中国生活场景的传播者,以贴近大众的方式传递中国价值。汉学研究不应局限于书斋中的典籍解读,更需要走进中国日常生活,从一顿中国家常菜的烹饪智慧,到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再到普通人生活里的中国故事,这些场景化的内容往往比学术理论更具感染力。中国对汉学家的期待,是其能打破学术壁垒,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同胞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生活语言。这样的中国文化便不再是遥远的他者,而是能与大众产生情感连接的鲜活存在,这种传播方式也让中国在文化输出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汉学家要成为中外交流史的“主人翁”,以主动书写推动历史传承与创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从来不是被动的记录,而是由一代代实践者共同创造的篇章。汉学家作为这一历史的亲历者,不仅是书写者,更应是创造者。汉学家要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定位,跳出旁观者的视角:既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梳理中外交流的脉络与规律,避免重蹈误解的覆辙;更要主动参与到新时代的交流实践中,用新的研究、新的行动续写历史,让中外交流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交流进程的主导者,而非被动跟随者。

明确了五个基本定位,汉学研究才能真正保持促进文明互鉴的本质,才能有助于向世界讲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让中外文明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书写更多文明互鉴的新篇章。(完)

链接:https://www.sh.chinanews.com.cn/kjjy/2025-11-14/142299.s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