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蔡永洁:以街巷为风貌保护抓手,转换城市更新思路

来源:联合时报   时间:2025-11-03  浏览:

上海的城市建设相对较早地进入了更新阶段,实践了一批有价值的城市更新项目。

城市风貌包括风貌建筑以及通过建筑的组织而形成的城市街巷空间。建筑物有其客观的生命周期,除那些价值重大的历史建筑必须花大代价进行忠实修缮保护外,大部分建筑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建筑自然地更替。因此,我们不必、也不可能拘泥于单纯的建筑保护。在旧建筑不值得保护或无法保护的情况下,将街巷空间作为保护对象可以为城市风貌保护开辟新的路径。

建筑的合理更替能够传承城市的空间风貌,也有利于更主动地推进城市更新。

上海的城市更新实践为风貌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值得总结的经验。

街道与巷弄是中国城市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城市的重要特征。最能体现上海城市空间风貌特征的街区首属外滩历史街区和大量的里弄街区,前者具有“规整的路网与尺度适宜的多地块街坊”特点,后者则以其“网络性、多层级性、微小尺度”而著称。保护或传承好这些基本特征,就能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城市风貌保护的三点建议:

一是思路层面,转换风貌保护视角。从保护风貌建筑走向保护风貌空间,推动以街巷空间保护为目标的城市设计。

二是策略层面,分级实施空间风貌保护。针对不同保护级别采取“原真性保护与类型传承”两种模式。在重要的历史风貌街区要“忠实地保护历史街道空间的全部特征”,而对于那些风貌保护级别不高的城区,则可以通过“还原其街巷空间的类型学特质”的方法实现风貌传承。

三是措施层面,聚焦街巷空间的体系与品质。准确控制新建筑的形态与尺度,而不是控制建筑风格,让新建筑的造型服务城市空间的造型,城市的风貌就可以在建筑的自然更替中得到传承。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链接:https://www.xepaper.com/lhsb/html/2025-10/31/content_89330_19003687.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