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出发,前瞻性审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安全风险,系统性提出适应新形势的韧性提升策略,对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至关重要。
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三种典型路径:一是传统替代型,以新旧能源基础设施切换为代表,着力推动城市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转型;二是交互赋能型,以数智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为代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治理水平;三是战略先导型,以低空经济产业为代表,建设新型低空基础设施,开辟城市空间新维度,培育未来产业生态。
毋庸讳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城市低碳环保发展、智慧高效治理和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引发新的安全风险。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数据泄露、系统漏洞扩散及隐私边界消融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对韧性城市治理形成多维挑战;低空飞行器技术处于快速迭代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设计缺陷、制造工艺漏洞与运维流程不完善等问题,在复杂气象与城市障碍环境中易造成导航失灵、避障失败等突发事件,不仅带来安全隐患,还存在管理盲区。
新形势下,有必要深入把握技术变革和安全风险新态势,实现“要素单一”向“系统集成”、“经验驱动”向“智能驱动”、“部门分割”向“多元协同”的转变,构建兼具韧性与安全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治理新格局。
比如,注重法治引领与制度创新。在能源领域,需明确安全责任体系,制定新型能源设施安全运行标准,推动区域能源资源协同共享;在数智技术领域,需加快建立数据流动安全评估机制,明确数据使用和安全保护的法律界限,提升数智基础设施在突发事件中的适应力与恢复力;在低空经济领域,需出台明确的空域管理法规,建立统一空域划设标准和飞行安全监管机制,形成覆盖研发、制造、运营、监管全链条的法治框架,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安全管控。
又如,强化系统协同与流程再造。建立跨部门协同应急响应平台,实现突发事件信息快速共享,打通新型能源突发事件风险实时捕捉通道;构建统一数据标准的共享平台,明确数据采集频率、传输协议等关键技术指标,破除数据孤岛,实现高效实时风险监控和应急处置;加快建设统一的空中交通管理平台,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应对机制,统筹“军地民”空域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及应急联动,确保快速、高效的突发事件响应。
再如,推动技术融合与实战演练。新型能源设施建设应明确安全性关键指标,组建新型能源突发事件专业处置队伍,定期开展实战化风险演练,确保在设备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局部供能;数智技术领域应扩展“城市数字孪生”模型至交通、水务、应急、能源等领域的联动监测,针对极端天气与复合风险情景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确保系统韧性;低空经济领域应建设动态监测平台和风险预警系统,整合公安、交通、民航等部门数据,构建覆盖“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定期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强化飞行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副主任)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5-08-26&id=456606&pag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