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全球不少城市的官方旅行指南里,极具地方特色的菜场介绍及其缤纷图片往往占据醒目一页。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不仅仅是日常买卖之地,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热门“景点”,成为城区破茧更新的新名片。
我出国转悠都喜欢看看当地菜场。在工业化、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当下,多样性的东西日益珍贵。菜场不仅是市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更是城市文明“毛细血管”。成功的菜场改造能够成为激活社区活力、传承城市文脉、拉动区域经济的重要支点。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菜场升级改造工作既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也要立足本土特色。
在功能复合化方面,可结合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推动菜场与老年助餐、健康监测、便民维修等服务融合。精准的业态组合能显著提升菜场活力。建议在社区型菜场中试点“平急两用”设计,平时作为便民服务空间,突发公共事件时转换为物资分发点,提升城市韧性。
文化赋能方面,传统观念中将菜场与“脏乱差”挂钩的刻板印象,如今正在被越来越多“艺术菜场”“新市集”颠覆。那背后是菜场从单纯交易场所向社区文化枢纽的转变。这种转变让市民在买菜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与情感满足,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升级。是否可进一步在新建菜场中融入艺术装置、本地艺术家作品,打造“可阅读的菜场”?
不过我觉得这还不够,应充分挖掘上海菜场的历史文脉价值。例如,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菜场文化传承人制度,对坚持传统技艺的商户给予扶持,让菜场成为活态的城市文化遗产。
还可选取部分有年代感的菜场,保留其传统格局与经营特色,设立“菜场博物馆”展示海派市井文化。比如,许多老上海记忆中都有一块买肉买鱼的专用“排队砖头”,它固然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缩影,但也展示着人民筚路蓝缕建设美好生活的来时路。这块特殊的砖头能否成为菜场博物馆的场景陈列品之一呢?
菜场虽小,却是城市治理的缩影。上海正处于城市更新的关键阶段,期待每个菜场都成为展示上海温度与活力的窗口,连成美好的生活风景线。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5-09-08&id=459331&page=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