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城市治理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深刻转型的关键阶段。城市是有机生命体,也是复杂的巨系统。破解各种各样的城市病、数据孤岛与协同低效、特色危机与风貌失序、精细化治理能力滞后等难题,可“向科技要答案”,加快推进数智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步伐。
一方面,聚焦城市治理关键领域的数智技术支撑。
“十五五”时期,有必要积极整合跨领域知识,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破解城市建设领域复杂约束条件下的瓶颈,驱动城市安全、智能规划与设计、建成遗产保护与再生、可持续城市更新、低碳建筑与城市等关键领域的全链条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从粗放到精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人工主导到智能协同的新变革。
聚焦城市安全,构建城市防灾韧性新格局。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感—传—算—控”工程互联网城市智慧运维平台,实现对城市复杂系统的全链路监测与协同联动,切实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掌握人工智能驱动的灾害响应智能预测方法,将城市建筑群地震安全响应预测大模型向风暴潮、火灾等多灾种拓展,研发城市综合防灾响应智能预测模型,实现灾前模拟、灾时研判和灾后评估。构建可视化城市防灾动态韧性地图,支撑城市防灾薄弱点定位、日常管理和应急调度等,形成风险评估、设计规范、应急管理和韧性提升等一揽子方案。
面向城市规划,探索从“经验驱动”到“AI赋能”新路径。“十五五”时期,可在有条件的城市试点推动治理模式从“经验判断”向“人机融合”转型。在规划维度建构“以流定形”AI决策系统,通过千万级人口迁徙/交通/能源数据训练,实现重大规划方案秒级推演;在设计维度建立“全域感知—生成式设计”平台,实现复杂多约束条件下最优设计输出。
建成遗产保护与再生,从“标本修复”到“活态传承”。调查显示,建筑遗产得到适应性活化利用的只有42%,大部分活化利用项目还停留在“静态展览”模式,大部分游客停留时间不足30分钟,复游率低于10%。“十五五”时期,可重点研发应用数智赋能的风貌监测感知系统,建立覆盖城乡、建筑不同尺度遗产的“基因库”和行业专属智能体,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征,对其保护活化状况开展精准量化预测。同时,探索建成遗产的保护活化再生机制,通过数字虚拟再现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让已消失的遗产建筑可以被重新体验,为城市文旅发展提供文化内容。
可持续城市更新,从“空间改造”到“系统治理”。城市更新面临要素类型多样、参与主体多元、空间信息复杂等挑战,传统模式已难以应对。“十五五”时期,可进一步依托数智化手段,构建“精准识别—智能推演—精细化实施—协同治理”的全周期闭环体系。在一些超大城市,为了应对存量更新项目碎片化的问题,建构全生命周期协同机制正成为典型需求。建议通过研发“细胞级”更新技术包,完成自动化空间病理扫描、结构安全监测、社区需求AI识别、文脉图谱建构研判等,压缩更新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协商周期。
低碳建筑与城市,从“单体节能”到“系统零碳”。报告显示,建筑碳排放量仍处于增长阶段,建筑能效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十五五”时期,针对建筑与能源系统割裂、减碳技术成本较为高昂等问题,可聚焦“城市—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节能减碳技术体系,打造“建筑—交通—电力”融合的多元建筑群智慧能源协同平台。
另一方面,协同攻关突破空间智能技术瓶颈。
继语言智能和文生图技术之后,空间智能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重大突破方向。“十五五”时期,空间智能处于全球加速布局的关键战略窗口期。
对于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而言,空间智能并非简单的地图信息化,而是通过AI与时空大数据深度融合,对城市系统中人、事、物的动态运行进行深层次认知、模拟预测和优化调控。核心在于将城市治理从依赖经验的艺术,转变为可量化、可仿真、可预演的科学。
纵观全球,相关研究大体停留在通用算法和实验室验证阶段,尚未解决空间感知、因果推理、物理约束等核心科学问题,也未能与城市治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现实需求形成紧密结合。“十五五”时期,可加速协同攻关,构建具备物理约束和因果推理能力的空间智能世界模型,突破现有模型泛化性与可信性不足的瓶颈。
这些工作共同指向空间智能的前沿:时空基础模型、数字孪生与高精度仿真以及多模态数据深度融合,致力于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从“态势可视化”(看得见)阶段迈向“决策仿真化”(可推演)和“执行自动化”(能行动)的高级阶段。这意味着空间智能的研究需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驱动和问题驱动,重点攻坚高质量增长(如碳中和与国土优化)、安全韧性(如基础设施生命线监测)、文化传承(如风貌保护与活化)等重大战略需求。
近年来,上海依托“一网统管”城市运行平台,初步实现了跨部门数据的时空化汇聚与联动,并将相关数智技术应用于交通智能信控优化等场景,取得了积极成效。面向未来,发展思路与路径日益清晰: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一个统一、开放的“城市级数字孪生底座”,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为全域应用提供支撑;二是聚焦核心场景,在城市规划与更新、便捷生活服务、城市韧性提升、绿色低碳发展、交通治理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空间智能应用突破;三是创新产学研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将前沿理论成果在真实城市场景中快速验证迭代,培养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四是保障安全与伦理,在数据利用与个人隐私之间取得平衡,确保“技术向善”。
与之相伴,还有必要探索构建“上海城市学派”。在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进程中,芝加哥与洛杉矶是两类典型城市发展模型,分别代表大都会时代与后都会时代的城市形态及其都市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学派和洛杉矶学派。“十五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打造复兴岛量子城市示范基地,推进数智赋能城市感知、决策、推演和治理应用示范。可通过联合国人居署“上海指数”、上海奖和未来城市报告等重要学术成果,形成一系列可传播、可复制的数智赋能城市治理经验,努力建构一个具有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上海城市学派”。
作者为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李翔宁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7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