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郑庆华: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 强化教育支撑科技人才创新

来源:《秘书工作》2025年第4期   时间:2025-05-12  浏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大家深入交流,就做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教育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本质特征,其发展逻辑对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要素提出了系统性、战略性、紧迫性的要求。

以规模与质量并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教育体系在覆盖14亿人口的庞大规模基础上,同步完成“量”的覆盖与“质”的跃升,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这一需求的核心矛盾在于既要满足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海量需求,又要突破关键领域高端研发人才短缺的瓶颈。这种多层次的战略需求,客观上要求教育体系构建“普惠性公平”与“差异化卓越”并行的新格局,形成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全谱系人才链。

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对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均衡性诉求。当前,城乡、区域、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差异,凸显了现代化进程中“效率优先”与“公平普惠”的张力。这种张力既源于传统资源配置模式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适配性不足,也折射出超大规模经济体在区域协同、利益分配上的治理复杂性。既要通过数智手段突破资源流动的空间壁垒,又需构建政府调控与市场驱动的协同机制,使教育机会的普惠性、科技资源的共享性、人才分布的协调性形成有机统一,最终实现要素配置从“局部最优”向“全局最优”跃迁。

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随着科技革命进入“奇点时刻”,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线性关系已演变为深度交融的生态系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重构教育形态,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持续深化,科研范式的变革催生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而人才结构的升级又反哺科技创新能级跃迁。这种螺旋上升的互动关系,要求高校打破学科壁垒、行业边界与区域藩篱,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贯通和深度融合,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由于体制机制、行业壁垒、考核评价等原因,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与问题挑战。

教育相对滞后于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在科技创新加速迭代、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存在代际落差。教育发展的慢变量特性与科技产业变革的快变量需求出现明显的夹角,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产业变革需求,导致人才供给结构与创新链需求错位。面对科技发展对产业经济的颠覆性重构,教育系统尚未形成引领性布局,仍呈现“被动跟随”态势,教育体系与科技产业的衔接断层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的供需失衡。

产学研用的协同联动机制有待加强。高校作为知识传播与生产、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阵地,倾向于关注学科内部知识转化和学科边界的探索,更加强调“育”和“研”的功能。企业作为产业行业端的代表,更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关注焦点是市场的实际需求、技术向生产力的高效转化进而创造更高的收益,故而企业更深刻地受市场机制的影响。教育端的“学科导向”与企业端的“问题导向”存在一定逻辑冲突,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人才技能与岗位需求存在一定脱节,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效应难以充分释放。

政策供给与评价体系存在系统性短板。现有政策在精准性、应需性、集成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重数量轻效能”“重短期目标轻长期布局”等倾向仍然存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考核评价体系统筹设计不够,导致难以有效引导创新主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制约了三大系统协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效能,亟需建立体现质量、特色、贡献导向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

面向未来,要深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在教育的战略适配、学科布局、人才供给、资源保障等多个方面,探索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在战略适配层面构建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动态耦合机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建立教育体系与科技产业动态适配机制。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深度嵌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全流程,推动高校科研选题同国家战略需求库、产业技术攻关清单精准对接。在关键领域组建跨学科、跨校际的科研攻关联盟,实施“企业命题—高校解题—联合育人”的闭环培养模式。深化有组织科研攻关体系,聚焦产业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构建“需求牵引—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提高重大原创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转化效率。

在学科设置层面打造全周期动态优化的学科布局体系。高校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前沿、产业变革趋势与人民发展期待,建立学科专业“前瞻布局—动态调整—迭代升级”的全周期优化体系,这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同济大学为例,80%以上的理工类专业都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亟需内涵转型模式创新。对此,学校提出并实施了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从四个方面推动学科优化调整:一是推动传统优势工科内涵转型升级,提出工程智能的思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建设;二是更加强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凝练不变的内容,进一步夯实基础学科的支撑作用;三是做实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重点布局并培育一批新兴学科和未来学科,如自主智能机器人、极端环境建造等。

在人才供给层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协同育人优势。构建“国家战略牵引—多元主体协同—资源要素聚合”的育人模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重点领域人才缺口,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动协同的育人平台。

在投入保障层面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支撑机制。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资金投入分散化、碎片化问题,构建“战略统筹—多元投入—精准配置—效能评估”四位一体的经费支撑体系。创新多元主体协同投入机制,搭建高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机制,由政府引导、行业龙头牵头、社会资本参与,形成“需求对接—联合培养—成果反哺”的可持续生态。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DurERLUvkd9A4uYINc1zA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