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尤建新: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盲点

来源:联合早报   时间:2011-03-21  浏览:
  城市,曾经是现代文明社会和经济繁荣的标志,但今天却让许多人望而生畏。于是,就有了“全世界最不适合居住的城市”等类似的评选,这正是因为现代人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忘记了城市的原始目的,误认为城市的发展就等同于“现代化”。如今,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如此之严重,以至于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经济上确实让百姓富裕起来了,但是却并未给百姓带来更大的幸福感,有时甚至极大地降低了百姓的幸福感。
  给百姓带来经济上的富裕同时又能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是当今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可现今,许多城市虽然打着创新发展的口号,却仍然走的是传统发展的模式,一味地追求高楼大厦、国内生产总值(GDP),并未对城市本身的特性保有深刻的认识,更对城市的发展缺乏整体的长远规划。
  2010年初,中国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分别宣布了一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名单。这是政府积极推动城市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一个信号。但是,城市创新发展更多的还应是让城市回到自然发展的生态,让百姓对城市的发展有更多的话语权,因为百姓的生活进步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根本。
  城市的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竞争力
  城市创新发展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更好地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使城市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以人为本是创新的价值所在,是中国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根本。现在许多人喜欢谈论城市的竞争力,其实,这与企业竞争力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所谓的竞争力,就城市而言,难以有输赢之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活质量。想一想,对于一个城市,还有什么比百姓生活及其健康发展更重要的呢?这里的百姓生活,含义广泛,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问题,还有科教文卫体以及就业、治安等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百姓需要一个建立在比较富裕基础上的祥和、安逸又富有内涵、活力和激情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历史上就有不少案例,比如在我们身边就有被美誉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许多被赞誉的美丽城市,在今天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失去、成为记忆。
  安居乐业,是百姓对一个城市的基本要求。如果连安居这一点都不能保证,谈什么城市现代化?问题是,决策者是否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呢?居民的住房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同时面临的还有安全。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设施安全、环境安全等等,在城市创新发展中应该被提到足够重视的位置。
  遗憾的是,在中国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众多方案中,极少关注这方面最基础的问题,无论是城市发展的决策者,还是更高一级的推动者,关注的都是“仰望星空”的大指标,忽视了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脚踏实地”的基本建设需求。这样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势必导致城市爆炸、塌陷、火灾和水害等一系列灾害的频繁发生,从而使得灾害应急变成了常态,这是城市创新发展亟待改变的局面。
  如果城市的决策者能够重视和规范城市的运行安全(包括生产安全),类似南京“7.28”爆炸事件、上海“11.15”火灾事件及其对居民的危害就可以避免。这不是技术上实现不了的问题,而是觉悟和指挥棒的问题,是公共行政执行力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建设问题。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建设发展,更应该成为改变这种局面的典范。
  城市生态与低碳文化
  低碳经济已经纸上谈兵多年,如何落地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建设,应该在完善城市生态方面有示范性的举措和效果。同时,应该在城市创新发展中,逐步形成低碳生活的文化,不再以发展的高速度为目标,而是以有助于百姓健康生活的生态环境为城市现代化的追求。
  2010年世博会开幕以来,上海人民享受到了长久以来已经久违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真切地期望这样的美好环境在世博后能够继续延续。其实,这不是不可能的事,近邻新加坡早就已经为中国树立了经济繁荣与生态美好协调发展的榜样。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选择,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态度的问题,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立场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问题。如果城市的发展能够立足于民生,坚持以民生为核心,那么,今天所发生的种种城市反生态、反发展、反进步、反科学等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但遗憾的是,一些影响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迷惑,并且还继续以“反科学”的思维与自信,推动和“监督考核”城市的创新进程。这些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和纠正,那正是城市和百姓的悲哀!一个健康的城市,应是能够让人民平安、祥和、健康、友爱、快乐生活的城市,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城市。
作者是同济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