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褚大建:从世博会看可持续发展理念新进展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1-01-04  浏览:

 

  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精神遗产,在于通过展示、活动和论坛等多种载体,集中表现了世界近10年来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展。这些新的发展理念,突出了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综合发展,可以给中国未来以科学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转型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可以给我国“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
  上海世博会强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意味着以人为本位的发展,需要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或者“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24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说,上海世博会办得很成功,现在需要总结、传播、用好上海世博会的精神遗产与物质遗产。我认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精神遗产,在于通过展示、活动和论坛等多种载体,集中表现了世界近10年来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展。这些新的发展理念,突出了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综合发展,可以给中国未来以科学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转型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可以给我国“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这里,就上海世博会谈谈可持续发展四个主要方面的思想进展。
  一、强调平衡与促进“三生协调”的发展
  联合国组织的展馆对可持续发展作了重要的概括,强调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财富应该由物质财富或经济资本、社会财富或人力资本、自然财富或环境资本组成,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综合意义上的财富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
  上海世博会强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意味着以人为本位的发展,需要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或者“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意义。
  1、以人为本是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整合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为目标的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和深入,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反映在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领域,因此特别需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三重底线问题,或者我国所说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美好”的三生协调问题。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在世博会上谈到发展新动向时说,“增长仍然会是优先的目标,同时,增长的目标也需要与社会的目标、与收入和机会公平,以及收入的分配目标协调,不再单一追求高增长”。联合国组织的展馆对可持续发展作了重要的概括,强调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财富应该由物质财富或经济资本、社会财富或人力资本、自然财富或环境资本组成,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综合意义上的财富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
  2、以人为本是用较小的自然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社会福利、自然保护三者不协调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用尽可能小的自然消耗,实现尽可能大的社会福利。其中,经济增长是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社会发展是要实现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最大化(按照联合国发展署的研究,人类发展指数包括教育水平、健康水平、收入等方面),生态和谐是要把生态足迹减小到可接受的范围内(生态足迹是表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影响大小的综合性自然消耗指标)。上海世博会上国际组织展馆的内容显示,发达国家虽然有较高的经济产出和人类发展指数,但其生态足迹远远超出了地球可承受的水平,在保持经济社会水平的同时,需要大幅度降低自然消耗规模。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因此在可接受的自然消耗增长下,需要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以人为本要求城市应该在有约束的空间内集约发展。传统城市化往往无节制扩大空间规模,导致城市大量侵吞农村土地和自然空间。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落实到空间上,就是要求城市化的物质形态应该是相对紧凑、功能混合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素帕猜在高峰论坛上建议:“城市发展是有限度的,过去我们忽视了这点,我们只想如何让城市更加美好和庞大,这并不是很正确的方向”。上海世博会上的展示,就体现了城市在物理空间上理性增长的各种努力。德国杜塞尔多夫、西班牙马德里、韩国首尔等,拆除城市中的高架道路重新变为河流,为市民腾出公共空间;加拿大蒙特利尔、埃及开罗等,将垃圾场修复为城市生态空间或城市绿色公园……城市应该在有限的空间内紧凑发展的理念,意味着不同的生态功能空间应该有不同的发展约束。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和伦敦大学教授彼得·霍尔,不约而同地建议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发展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以改变目前单中心城市蔓延发展带来的“城市病”。
  4、以人为本在肯定经济增长差别性的同时,强调基本服务的均衡化。自然环境差异、市场发育高低等因素会导致经济活动相对集中,区域与区域差别和收入差距随之增大。但是要消除这些差距,不能靠行政手段使经济活动分散化、均衡化来实现。推进区域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发展,要强调有差别的经济增长、均衡化的社会发展,强调不同经济增长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展示,突出地表现了这方面的发展思路。毕尔巴鄂案例强调在城市再造过程中如何致力于解决由于采矿业衰退引发的严峻就业问题;马德里案例着重介绍公私合作建设保障性住房,为居民提供住宅,以此说明城市发展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二、强调创新与促进科技驱动的发展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忽视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使许多专利成果在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间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许多基于市场的以减少劳动投入为特点的创新活动,往往是以资源环境要素密集为特点的。这是市场扭曲的又一种表现,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以鉴别。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马歇尔在世博会上说,“诺贝尔奖章背面写有一段话——颁给那些通过发现新知识造福人类的人。今天这一理念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它体现在我,体现在我在佩斯的实验室,也体现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科技进步与创新一直是世博会展示的重要内容。
  1、科技创新要面向可持续发展。以往人们较多地强调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增长,当前则越来越强调科技创新还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事业。上海世博会许多场馆展示的就是具有民生意义的科技创新。例如俄罗斯馆展示了由纳米技术制成的生物式心脏瓣膜,持续的时间更长,平均寿命可达到十年以上,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对药物的依赖,大大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长期以来,科技创新忽视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使许多专利成果在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间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许多基于市场的以减少劳动投入为特点的创新活动,往往是以资源环境要素密集为特点的。这是市场扭曲的又一种表现,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以鉴别。
  2、科技创新要关注适宜技术。通常人们都期盼在世博会上看到高精尖的前瞻技术,这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上海世博会传达出的理念,强调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不仅要关注高新技术或前瞻技术,而且要关注地方性的适宜技术。后者具有因地制宜、成本较低、当前可行等优点,因此能更方便快捷地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例如,上海世博会上许多被动性的节能低碳建筑不是依赖于价格高昂的可再生能源,而是按照当前易于办到的常规技术如墙体隔热、窗户加厚、外部遮阳等实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习惯于追随西方国家的高技术,作为本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方面,出现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循环。事实上,本土化、地方化的适宜技术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阿扎帕吉克教授在上海世博会上说,“事实上发达国家所有的技术并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我觉得要了解发展中国家需要什么。过去,人们只是把西方的技术盲目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样行不通”。
  3、科技进步要关注系统创新。上海世博会上的信息表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不仅要关注单项技术的优化或改进型创新,更要关注具有综合集成意义的系统型创新。以低碳交通为例,降低燃油车的能源消耗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在延续以私人汽车为出行方式上的优化和改进型科技创新,而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汽车共享使用系统、建设紧凑型多功能的城市组团则是系统型科技创新。后者成倍地提高了能源和资源的生产率。上海世博会上,荷兰馆的幸福街、汉堡港口城市的混居模式、法国罗阿大区由单极城市变为公共交通连接的多极城市等,均是系统创新的事例。随着企业、城市、区域、国家的时空范围扩大,科技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于技术层面的企业创新活动,政府更应该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系统创新上发挥积极作用。
  4、大学、政府、企业需要形成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企业、创新城市和创新国家,不仅需要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有企业家精神和政府管理创新。因此,有知识创造能力的大学、有商业转化能力的企业、有提供良好环境能力的政府,需要形成创新联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米勒在上海世博会上说,“对于城市和地区来说,要成为有活力的高技术地区,我觉得有三个组成部分。首先要有基本的资源,比如说研究人员、工程师,他们能够创新。第二是企业家,能够将这些创新变成商业机会。第三是生存环境,也就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能够推动企业家精神并且培养企业家”。
  三、强调绿色与促进自然友好的发展
  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稀缺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化石能源和环境容量等自然资本约束已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要挑战。以往五次经济长波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传统工业革命,现在的绿色经济就是要倡导基于资源生产率的新工业革命。这是当今世界许多绿色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
  发展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表现形式的绿色经济,是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表现。上海世博会上许多国家的展馆就是以展示绿色技术和绿色经济为重点的。
  1、绿色经济的关键是提高资源生产率。绿色经济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其重点是提高经济过程中的资源生产率。长波理论认为,18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发展是由50年左右为周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更替推动的,到目前为止已先后经历五次经济长波。英国绿色经济学家斯特恩在上海世博会上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长波阶段。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稀缺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化石能源和环境容量等自然资本约束已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要挑战。因此,科技创新和经济活动需要向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的产出方向努力。以往五次经济长波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人均劳动产出来衡量)为主的传统工业革命,现在的绿色经济就是要倡导基于资源生产率(按照单位资源投入或环境容量的经济产出或服务产出来衡量)的新工业革命。这是当今世界许多绿色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
  2、发展零废弃物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意义是从以减少负面危害为特征的被动性环境保护,转向以创造正面收益为特征的更有积极意义的绿色经济。从上海世博会的展示来看,循环经济的实施包含三方面:一是消费后废弃物再循环。伦敦零碳馆几乎所有展示物都实现了再循环。二是产品和部件的再利用。例如,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场馆百分之百可拆卸,到异地再用。三是通过服务再循环使经济过程从出售产品向出售服务转变,导致制造业服务化或产品服务系统的发展。不莱梅案例以及德国等国家展馆中展现的汽车共享使用系统,强调“有车可用但是不求拥有汽车”和“让最少的汽车被最多的人使用”的新经济模式,促进了城市出行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3、发展全过程约束碳排放的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重点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以及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上海世博会,强调了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约束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思想。一是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非碳可再生能源或者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碳基能源,即源头替代的低碳经济。二是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提高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中间转化的低碳经济。三是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通过植树造林、建设绿色空间以及发展碳捕捉能力吸收二氧化碳,即末端中和的低碳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难以决定性地替代传统能源,即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很难加以填补。上海世博会的展示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从长远看,是发展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捕捉技术;从当前看,则是要实行能源领域的效率革命,包括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使用。4、通过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增长。传统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经常被认为对经济增长很少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危机让人们看到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意义,绿色投资、绿色就业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联合国等展馆的展示,说明保护水资源、农耕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在维护与优化地球资源环境的同时,带来新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例如,联合国环境署的展示材料指出,印度的森林资源对GDP的贡献,按传统计算方法,仅有3%到4%,但考虑到印度有4亿多人住在农村,经济活动依赖于森林资源,以此来计算森林对印度经济的贡献,就会大许多。上海世博会的信息表明,可以从绿色经济引申出广义的服务经济概念,即服务经济不仅应该包括基于人类劳动的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产业,而且应该包括基于物质产品的服务经济以及基于自然功能的服务经济。当一个社会能够获得来自人力劳动、物质产品、自然功能等多方面提供的服务的时候,这个社会的综合服务能力就会提高。
  四、强调包容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文化互动让各国人民更加贴近,思想交流让大家认识到彼此尊重和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包容、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对促进不同人群的体面生活和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种说法很形象,上海世博会把世界微缩成了5.28平方公里,演绎了一幕幕跨国家交往、跨文化对话的场景,文化互动让各国人民更加贴近,思想交流让大家认识到彼此尊重和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包容、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对促进不同人群的体面生活和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上海世博会强调的和谐发展理念,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平衡发展的思想基石。上海世博会的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突出强调多元文化共存,强调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特别需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上海世博会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趋同的,这一点显而易见。但文化发展却与区域化及地方化难分难解。因为族群、性别、年龄、阶层及信仰,各种原初的文化联系都在影响发展的结果,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凸显自身价值”。而人与社会的和谐既包括空间上的横向和谐,也包括时间上的纵向和谐。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本土与外来之间,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应该彼此尊重、交流交融。同时,现代文化应该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新旧交融,由此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2、文化包容可以成为和谐社会的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进入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最大感受,就是地球上每一种文化都得到了有尊严的展示和无约束的交流。不管经济基础怎样、发展程度如何,每一种文化都应该有得到尊重的权利,这就是文化的包容性。肯尼亚内罗毕市市长马基瓦在上海世博会上说,“如果政府能够代表一个城市里所有的民族,那就会觉得被包容了”。上海世博会传递出的信息表明,尊重文化差别和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提高人们的心灵境界和幸福指数。文化可以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力量,文化的本质在于让生活更美好。目前令人担忧的并不是文化多元造成的冲突,而是文化向西方趋同的倾向,在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在这种状态下倡导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实行什么样的文化政策,是决策者与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和谐发展要关注文脉的传承。上海世博会的信息表明,历史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当作一种经济资源加以利用,更重要的是要作为社会的文化财富加以珍惜保护,避免过度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要加强文化延续性,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许多城市案例都展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充分重视和保护。在欧洲等国家的城市展示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层层叠叠,使人仿佛置身于城市历史的积淀之中。
  4、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合作促进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道维勒在上海世博会上说,“政治领导人以及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相关的投资者都有非常重大的责任,他们应该共同努力使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的文化传承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取得平衡”。今天,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政府、市场以及非赢利性的社会组织均是城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许多事例,说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治理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为人民创造福祉。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