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向世界讲好中国的农业文明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中文网   时间:2024-07-12  浏览:

中国文明的根基是农业文明,农业是强国之本。中国以农业立国,也是农业大国,也要成为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也是我们向世界所讲的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农业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中所包含并体现的中华文化元素,至今都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传播力的元素,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基础和源头。因此,向世界讲好中国的农业文明,不但可以讲清中国何所来、何所去,而且能讲清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同质性:人类之初,皆为农人。

农业文明不只是可见的文明,如农耕遗址、农耕服饰、农耕习俗、农耕工具、农耕艺术作品等,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农业精神,如吃苦耐劳、顺应自然、团结协作等,而这种精神,与“一带一路”精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等,具有内在的承继性和一致性。从这个角度讲,讲清楚中国农业文明,就是讲清楚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的关系,也才能讲清楚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中国农业文明代表着淳朴、厚道。农业从业者统称农民。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 农民的性格,就是土地的性格,对待天地万物充满敬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日三餐,都靠自己辛苦的劳动获得,也因此待人行事质朴无华,善良无私,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 

农业文明代表着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元素。古有曾子杀猪,商鞅立木,一诺千金,三顾茅庐;今有“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诚信是为人之根,立身之本,道德之基,是文明社会的基本体现。无诚则无德,无信则无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君子欲有为于天下,非积诚以感动之,未有能济者也。”中国人自古至今信奉一个“信”字,“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人的信,强调反躬实践,求诸于己,而非强求别人,但希望以己之信,感化别人亦如己,从而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实现天下互信。新时代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目的也是基于互信让中国智慧解决世界发展难题,发出中国声音,推动世界和平,从而提升中华文化自信。“信则国强”,而信之源,是最朴实的人性,是最原始的农业社会孕育的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代表着吃苦耐劳、忍辱负重。 “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能忍耐、特别能负重、特别能韬光养晦的民族,“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把“能忍辱”视为“能负重”的前提条件,是堪当救危扶困、安邦定国之责者的基本素质,代代传承哺育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在中国文化里,“忍辱”不是懦弱无为,而是积蓄力量,图变求新的一种精神准备和意志准备。孙膑能忍黥刑之苦,方有“围魏救赵”之举;勾践能卧薪尝胆,方能奋起复国;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方能位列“兵家四圣”“汉初三杰”之一……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仍日新日日新,与中国人能忍受各种天灾人祸而仍负重前行密切相关。中国人就像一颗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有一丝希望,就都能顽强地生存发展下去。中华民族忍辱负重的真实图景,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形象。

农业文明代表着尊重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农业文明尊崇的就是天人合一。中国人相信,只有“天地人”统一了,人才能汲取天地之灵气,获取生存资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人以及宇宙万物为一体,“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只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人因此与宇宙万物同“道”同“气”,同生同死。但宇宙无限,人也无限,所谓“死灭”,只是小宇宙融入了大宇宙,如滴水入海,根草丛生,这种人与自然同源、同构、互感的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也是一次次“人定胜天”虚妄破灭后的生存经验的结晶。“天人合一”观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强调和谐社会、和谐生活,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一体,如睦邻友好,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都是这种哲学观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

农业文明代表着和美之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这种社会生活情境,是中国农业社会的至高理想生活,秉承的是中国农业文明所追求的天下“和乐之美”理想,是物质和精神都能得到满足的太平盛世,也是农耕文明以文化人、德润人心的基本功能和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所致力于实现的世界太平盛世。

农业文明代表着美美与共。农业文明是大地文明,是百花园式的文明,是人与外物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文明。独木不成林,单花不成景。山,水,树,花,草,虫,鱼……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农业时代自然界生物之间的这种“ 美美与共”,也是不同文化之间应该实现的理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吸收、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取长补短,才会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创造一个互存互鉴、互荣共享的世界文化百花园,共同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农业文明代表着与时俱进。农业文明代表传统文明,但不意味着落后和保守。中国农业文明从未停止过创新,从农耕理念、农具改良、种子优培等方面,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一直在随着人类生活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并带动了农村和整个中国社会的移风易俗,风土人情、农耕文化产品、艺术作品的丰富和提升以及创造性转化。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赓续农耕文明必须向前看,必须是在创新中赓续、在变革中传承,但一切的变革和创新,决不能脱离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世界的中国认知大体可分为“当代中国认知”和“传统中国认知”两类,而对传统中国的认知,基本上就是对农业中国的认知。我们要推动怀有“传统中国认知”的外国人认识当代中国,首先要针对性地先讲好他们熟悉的中国,即农业中国,进而提升他们认知中国的广度与深度,培养他们认知中国的新视角、新思维,逐渐引导他们认知当代中国,纠正他们基于传统中国认知对中国发展的各种误解,从而更加客观而非主观、全面而非片面、生动而非僵化地认知发展中的中国、新时代中国。

本文作者孙宜学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07/04/WS6686405aa3107cd55d269d73.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