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向世界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

来源:天下   时间:2024-03-22  浏览: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世界万千变化,都起于细微,归根结底都源于人,终于人,为了人。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是人讲,是人听,所讲所听的都是人的故事,都是和人相关的故事。

中国被世界称为诗的国度,中国诗影响世界,是因为诗里“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讲的是人人都感受到的春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讲的是人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讲的是人人都要经历的离别愁绪,生死两隔。泰戈尔说:“如果一个人能对路边一丛盛开的矢车菊动容,这就是成功的教育。”这些至今仍打动着人心,鼓励人始终热爱生活的诗,都以对人心最细微处、最柔软处的触动,感动着人心的最细微处、最柔弱处。

中国古诗的世界化告诉我们,经典的文化都是能让人感动的文化,而能让人真正感动的细节,都能与人性柔软处产生互动,就是人性人情,就是花开花落,四季更替,生老病死,恩怨情仇。这种生活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男女,不分阶级。我们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目的,是以中国文化里的真善美,汇聚世界不同文化里的真善美,合力促进人类共同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而要实现这一美好目标,我们在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时,就要重视讲好“小而美”的中国人的生活故事,以小见大,以浅见深,以点见面,滴灌入根,润物无声。

中国人的“小生活”,体现的都是“大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识,服饰、电影、音乐、文学、建筑……这些标识都体现于这个时代里的人,举止,表情,眼神,饮食,爱好,出行方式等等。这些细节日日新,如水如气,构成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人又都习以为常。在万紫千红中,一朵花显不出自己的美好,但若移种到花盆里,则自成一处风景。善于从人的这种日常生活中发现时代的不寻常变化,并讲清楚变化的原因,不但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帮助他们也养成“化腐朽为神奇”的习惯和能力,而且对视这些日常皆为神奇的外国人而言,则是满足了他们最朴素和直接的好奇心,而一旦化解了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其渐趋于平常心,他们也就真正开始理解中国人如何思考时代、思考世界,中国故事就真正入耳入心了。

再宏大的史诗都由一个个字节组成,再浩瀚的海洋,都由一滴滴水聚成,再宏大的时代,都由一个个细节组成。向世界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就要讲清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小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老百姓的“小生活”都如惊蛰后的小草,看似细弱,但都根植于土壤,所以预示着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人也如此。我们向世界讲的“小而美”的中国故事,就如同春天绽露的小草,只有散发出新鲜的泥土气息,才能蕴含着“大时代”的风清气正,汹涌澎湃,讲的人和听的人才会气息相通,脉搏共律动,感情共激荡,思维更趋同。

“惟人生多艰,康世岂易偶。服业罔不勤,乐事岂常有。”“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经历民族磨难并合力克服磨难的过程。民族精神不是享乐精神,而是西西弗斯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小而美”的中国故事并不都是欢乐的故事,同样也包括中国人的抗争故事、悲剧故事,中国人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所体现的中国智慧,世界上一切伟大民族都面对过、经历过这样的发展,也都有同样的故事,而伟大民族也正是因此而伟大。这类故事因此更具有世界共通性,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会浮光掠影,春风拂面,而是铁杵成针、抓铁留痕,一旦人受到这种故事的感动,就会有一箭穿心的痛感和同感,就会永结同心,刻骨铭心。再有风来雨来,就可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了。

这说明,美的故事并非皆是乐观的故事,也包括让人悲愤、催人奋进的故事。中华民族就是在多劫多难中逐渐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融汇于每一个华夏子孙的骨血,文质彬彬,外化于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餐一饮,使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是一部中国故事绘本,向世界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就是徐徐打开这一部部绘本,娓娓道来一个个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甘苦辛辣。讲清楚了一人,即讲清楚了一地、一国,以此通心,也就讲清了一个世界的人与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五湖四海绚丽色,丝丝结结人勾成。中国故事,随着这一针一线,也就绘在了世界故事大绘本上了。这时所讲的中国故事,就是世界故事,而讲世界故事的人,就是全世界的人了。中国故事,因此,就真正成了世界故事的一部分了。

“小而美”的中国故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故事,而是如一草一木随时顺季而变的故事。时在变,世在变,所不变者唯有中国精神、中国梦想、中国初心,所应变者,是讲故事的视角和与时俱进的形式和手段,如AI时代的数智化赋能。因为故事在变,讲故事的人在变,中国故事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误差、偏差甚至扭曲,“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能够形成“针尖对麦芒”的尖锥效果,以小而精的金刚钻,聚焦关键误解点,破解海外中国误解顽点、硬点,破点之后,别有洞天。只要有了立足点,中国故事就突破了时空局限、中外局限,才能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生活中泛在化的客观存在,在与时俱变、与世俱变中保持初心不变、精神不变,实现中国智慧与时俱进惠泽世界。

(作者孙宜学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03/22/WS65fd3456a3109f7860dd68f9.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