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来源:文旅中国   时间:2024-03-14  浏览:

作为政府有组织的对外文化传播行为,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让世界了解、理解、支持本国文化,为本国的国际地位营造良性文化环境,维护本国利益、提升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要实现这个目的,任何文化的对外传播都必须形成一整套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世界对中华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而要提高传播效能,必须走专业化之路。

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体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化必须有完善的工作机制体制作为支撑,从而才能确保国际传播的持续持久和行稳致远。为此,首先需要有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制定国际传播的政策、制度、规划,统一传播的口径,创办专门的媒体,开拓专门的传播渠道,分析研判传播形势,及时传播相关内容,消除负面舆情,引领传播方向。

建立健全专门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泛在化,中国文化影响力已不能也无法再韬光养晦,必须顺时应势、旗帜鲜明地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门理论体系,因为只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才能明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涵与外延、途径与方法、质量与效果,才能精准发挥中华文化特有的融通功能,并辨析辨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在遇到困境时的真实原因,及时找到解决困境的途径与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以文化方法解决文化问题”“以文化思路解决文化困惑”,避免西方以“文化污名”整体抹黑中国非文化领域的国际传播,也能避免中国传播主体在资源运用、方法选择方面出现错位现象,从而保证资源优化,效果最大化。

建立健全专门的联动联防机制。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领域的国际传播相比,文化国际传播在整个国际传播体系内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似乎无处不在,似乎无影无形,这说明文化国际传播更难把握,更难明确其特殊性。这就需要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建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门理论体系基础上,要加强顶层设计,直接统筹,推动不同领域的国际传播实现联动联防,实现中国国际传播的全方位、全覆盖、大联动、大统一,确保内部一致、内外一致,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国际传播大格局,形成与中国国际新形象相一致的国际传播新局面。

建立健全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国际传播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和保证。目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人才仍主要来自于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并未形成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门人才培养应以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为基础,基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思政体系、就业体系、质量评估体系等等,培养出以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专业特色的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

建立健全中外学生协同培养机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以中文国际传播为基础的国际传播,随着中文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以“外语能力”作为媒介的中华文化 “曲线国际传播”将逐渐让位于以“中文能力”为直接传播媒介语的“直线传播”,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效能。这种可能性不只存在于培养中国人才,同样适用于培养外国人才,包括海外中文学习者、汉学家,而后者都是通过学习中文而传播中华文化的“外籍中文团”。中外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以中外文化资源为内容,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外专门人才相互补充,协同培养,才能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持续不断的中外专门人才支撑。

总之,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已证明,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才能行稳致远,日久恒心,持久发挥民心相通的桥梁功能,确保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有效地润泽世界,服务世界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人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共进。

(作者孙宜学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

链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1=1&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5f25b1d4ccbf800081b6f7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